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459222
大小:830.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11-24
《浙教版 中考科学易错题 实验题 专题训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考科学易错题实验题专题训练Ⅰ1.向盛有22.3gNa2CO3和NaCl固体混合物的烧杯中加入216.1g稀盐酸恰好反应,反应过程用精密仪器测得烧杯连同药品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下图所示:烧杯连同药品的起始质量为300g。回答下列问题:(1)当固体混合物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所需时间约为 S。(2)完全反应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质量 g。(3)反应后,得到室温下的不饱和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2.某公司生产出的纯碱产品中经检测只含有氯化钠杂质。为测定产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20℃时,称取该产品样品26.5g,加入到盛有一定质量稀盐酸的烧杯中,碳酸
2、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气体完全逸出,得到不饱和NaCl溶液。反应过程用精密仪器测得烧杯内混合物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关系如下图所示。求:(1)生成CO2的质量。(2)该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3)根据条件,此题还可求算出下列中的(只填字母标号,不计算,可多选)。A.该纯碱样品中NaCl的质量分数;B.反应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C.反应后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D.反应生成水的质量。3.为了测定某粉末状黄铜(铜、锌合金)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洋洋同学取一定质量的黄铜样品放入烧杯中,再取4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烧杯中,均充分反应,实验数据如下: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加
3、入稀盐酸质量(g)10101010剩余固体的质量(g)9.108.457.807.80(1)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根据锌的质量列出求解第二次生成氢气质量(x)的比例式;(3)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用36.5%的浓盐酸配制40g上述稀盐酸,需要浓盐酸的质量为;(5)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4、(8分)实验室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得的二氧化碳中常混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某学生甲用下图装置制取一瓶干燥且纯净的CO2气体,并检验CO2的性质.实验时供选择的试剂有:①足量的浓NaOH溶液②足量的饱和NaHCO3溶液(NaHCO3可吸收氯化氢气体)③浓硫酸 (1)C瓶的作用是(
4、2)实验室制二氧化碳也可用装置F,但甲学生认为装置A比装置F使用更方便理由是(3)现用装置D收集二氧化碳.请你在D中把图补充完整。(6)若要测量生成的CO2气体的体积,可用G装置来达到实验目的.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的结果(填“有”或“没有”)明显影响5.某同学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1)如图甲,在杠杆左边A处挂四个相同钩码,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在杠杆右边B处挂3个同样钩码;如图乙,用弹簧测力计在C处竖直向上拉,当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斜时,使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其原因是.(2)在科学实验时,为了减小误差或寻找普遍规律,
5、经常需要进行反复多次实验。下列实验中属于寻找普遍规律的两项是。①“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多次测量;②“研究杠杆的平衡”时,改变动力(臂)和阻力(臂),多次测量;③“研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时,换用不同定值电阻,多次测量;④“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导体电阻”时,多次测量电阻两端电压和通过电阻的电流值。6.右表是关于酶的特性的实验操作步骤(1)碘液滴入后可观察到_▲__(选填甲或乙)试管内的试剂变蓝色;(2)本实验说明了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活性受___▲__影响;(3)本实验__▲__(选填有或没有)对照组。7、化学反应中通常伴随有能量的变化,可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来判断反应的发生。如果NaOH溶液
6、与稀盐酸混合前后温度有变化,则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该组同学将不同浓度的盐酸和NaOH溶液各10mL混合,用温度计测定室温下混合前后温度的变化,并记录了每次混合前后温度的升高值△t(如下表)。编号盐酸NaOH溶液△t/℃13.65﹪2.00﹪3.523.65﹪4.00﹪x37.30﹪8.00﹪14(1)表中x=▲_。(2)某同学在没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通过右图所示装置完成了实验。则该同学根据▲_判断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8.右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其中“”和“”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1)该反应中反应物▲可能(填“可能”或“不可能”)是氧化物。(2)图中虚线框内应填的微观图示是
7、▲D(选填A、B、C、D),你推断的依据是▲。A.B.C.D.8.如图1所示是“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材料的处理,图2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图像,请根据实验的方法步骤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湿棉絮包裹在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应时常往棉絮上滴加清水,这样做的目的是▲。图1图2(2)图2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观察者认为[2]是▲血管,判断的主要依据是▲。9.某同学采用如图装置,用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