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456322
大小:69.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1-24
《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浅论灾难性信息传播中的“阿毛效应”现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XX大学毕业论文浅论灾难性信息传播中的“阿毛效应”现象2014年6月25日浅论灾难性信息传播中的“阿毛效应”现象论文摘要:灾难性信息由于其重大性、突发性、紧迫性特点,对民众生活影响很大,在传播过程中容易产生“阿毛效应町见象。不论是激励性信息、伤悲性信息还是警示性信息,如果传播策略失当,强度、角度、频度不能进行准确把握和调整。则会适得其反,降低正向传播效果。因而,在信息木身的真实可信前提下。媒体体应分析受众心理,转变报道思路。提高报道技巧,避免无休止重复传播而产生“阿毛效应”现彖。论文关键词:阿毛效应;审美疲劳;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果汶川大地震使中华民族经受了
2、重大考验。灾情发生后,媒体能迅速反应,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渠道,及时、冇效地传播信息。通过第一时间信息权威发布,消除民众对信息的不确定性,阻止了谣言传播;不回避问题,对灾情的严重程度予以客观、真实、及吋报道,呼吁和感谢社会各界的鼎力援助,体现出构建和谐社会要以人为木的理念。宏扬社会正气和民族精神,将大灾面前良好的国民形象向全球传播,赢得了世界的肯定和赞扬。在民族灾难面前,正是媒体的快速反应、有责任感的权威报道,稳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信息传播要达到良好效果,要冇一个量的积累过程,同时要营造出冇利的舆论氛圉,从这一方面来看,几
3、次灾难性事件报道做得较为到位。但是,从受众对信息的接受规律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灾难性信息传播的強度、角度、频度应该进行准确把握和调整,否则会适得莫反,降低正向传播效果,出现“阿毛效应”现象。一、“阿毛效应”概念界定“阿毛效应”的说法,来源于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小说主人公祥林嫂在她的儿了阿毛被狼吃掉以后,使她失去了唯一的精神支撑,到处向别人诉说。刚开始,还能得到人们同情的眼泪和安慰,她的心灵也得到抚慰,慢慢地,人们厌烦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來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厌烦的头痛。’‘读者对祥林嫂的悲惨
4、遭遇深表同情,同时对鲁镇人的麻木冷酷感到痛心。看起来,祥林嫂的痛苦经历已经成为人们的笑资,同情被消解,自己的苦楚在别人看来是寡味无聊而冃一文不值。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就会有一些新的发现。鲁镇的人一开始并不是麻木的四婶起初还踌躇,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从男人们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地走了开去;女人们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人们的厌烦是由于故事重复得太多,人们己经失去新颖感「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当她一开口「我真傻,真的。”他们便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这种现象可称Z为“阿毛效应笔者认为,“阿毛效应"是
5、指同一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传播次数的增加而传播效果逐渐降低的现象。即使高信度的信源和信息,经过单一形式的高频度传播,也会使正效果下降,甚至带来负效果。着名传播学者霍夫兰等人通过实验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岀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杲则有上升的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种较有力的解释是人脑的忘却机制在起作用。根据艾宾豪斯的忘却曲线原理,人脑对信息的记忆量随吋间推移逐渐减少,而忘却是从信息的次要属性开始的。也就是说,由高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的信任,其说服效果最初可能会大于信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而低可信
6、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怀冇不信任感,其说服效果最初可能会小于内容本身的说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源与内容联系的记忆逐渐淡漠下去,由信源居主导地位的可信性效果趋于减弱或消失,内容木身的说服力才能较完全地发挥出来。但内容木身如果是对受众感性刺激的话,这种刺激也会随频度的增强而效果下降。二、灾难性信息传播产生“阿毛效应叩勺危害及原因分析激励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会减弱激励性。同样,伤悲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也会减弱伤悲性。激励是通过正面引导,促使受众感情的瞬间进发,对诉求现象产生良好感受,进而向其靠拢,诸如在战争年代,大战2而先放映一些凸显英雄形象的影
7、片,使士兵在很短时间内形成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对敌人的仇恨,使其在即将面对的战争屮奋勇杀敌,增强其爆发力。众所周知,能量是守恒的,爆发力越强,持续时问越短。就如同抗震救灾宣传一样,刚开始,民众会从民族大义出发,出现一系列积极反应,比如争当志愿者、捐款捐物。但当热情过后,就会出现身体与心理的疲惫,而对持续不断的激励性信息反应迟钝,甚至抵触和抱怨。伤悲性信息也一样,刚开始,岀于人的善良本性和人道主义舆论环境,会表现同情和不安,但久而久之,伤悲会削减,出现对“阿毛事件"一样的态度。同样的道理,警示性信息,传播次数过频,也会降低警示效果,甚至出现娱乐化倾向。运用“敲警
8、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