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392649
大小:71.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11-23
《全球化背景下与谐发展社会思想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全球化背景下与谐发展社会思想探究【摘要】“共生构建说”克服了博弈论的缺陷,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全面合理的建议,其“本原性”、“自组织性”、“共进性”、“开放性”、“可塑性”五种理论为我国如何面对全球化背景下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启示,可以成为理解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关键词】共生构建说全球化和谐可持续发展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困境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势不可阻挡的潮流。因而各国、各地区在发展治理自身的同时,必须要兼顾其它国家、地区的动态,有效合理地与其交流合作。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立足于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同世界各国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经济
2、、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同时所面临的问题也值得注意。经济方面,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与前所未有的贸易摩擦、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双重压迫;政治方面,人民自主自由权利提高的同时面临着自私自利思想的泛滥、假民主的横行;文化方面,提高重视传统文化恢复其活力的同时面临着文化糟粕的死灰复燃、西化思想的严重挑战。特别是为发展而牺牲的自然环境方面,所面临的环境破坏的反噬已经形成了真正的蝴蝶效应,成为我国单独面对而不可能根本解决的问题。对于当前我国所面临的问题,各种理论积极应对亦各有建树。博弈论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通过解决矛盾与突出的问题,向建设公正公平的社会与世界格局提供
3、了建设性的意见。但其立足于自私自利的人的立场,又无法全面深入地解决当前的问题。社会的发展程度不同,需要照顾到个人差、地域差,关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人。社会的发展更不能短视,要立足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国内某学者提出的“共生构建说”的新社会思想指出:“'共生构建说'内含着和谐。'共生构建说'的基础和前提是'共',是多元并存、异类同在,是不同事物、不同单元的互相依存、和谐相处。”①他认为“共生”与“构建”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共生”的特性即是“构建”的特性,而“构建”的特性可从“共生”的特性进行理解。"共生构建说”的理论内涵李思强在《共生构建说:论纲》中把“共生构建”的基本特征概括为:“本
4、原性”、“自组织性”、“共进性”、“开放性”、“可塑性”五种特征。“本原性”是指“任何事物或单元都不可能绝对孤立地存在,只有在联系中、在关系中才能存在,这种联系和关系就是共生。存在即共生,共生使事物或单元存在。"②即“共生构建说”视域下任何事物本质上是具有联系和关系的共生共存事物。社会中的人与他人之间的关联复杂多变,这种复杂多变的状况虽然具有导致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伟人之间的关系变化,亦有不会引起多少影响的一般人之间的关系变化。虽然程度不同,但衡量社会本身是否和谐时皆为不容忽视的要素。保障发生变化后的仍旧不相矛盾、共生共存才可建立安定和谐的社会。此外,"共生”性涉及的应当是所有相互联系的事
5、物,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自然也必须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视野下。但是自然的问题归根结底仍旧属于人的问题,所以关于人与自然的“共生”问题,李思强提出两种注意:一是既然人是生存在自然中,社会也要依存于自然,因此既不能完全放弃对自然的尊重、保护,要与自然协调共生;二是人虽然是自然的产物,但人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不能完全服从于自然。调节好两个注意的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自组织性”是指"共生现象是一种自组织现象,共生过程是一种自组织过程,它是共生单元或事物的必然联系,使之结成共生体,并按内在要求形成模式,产生新的能量,促进共同发展。”③这里指出“共生”的事物要有组织能力、“形成模式"的结构,
6、即是把事物作为一个系统性的事物看待。这种思想正符合了把社会作为“活的机体”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理论基础特征:把社会作为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社会要素组成,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系统,任何一个机体皆是一个具有内部调节和运动功能的多级结构和层次的系统整体。④关于“自组织性”特别要注意的是:组织的原则是不要求达到单一、同一,甚至不是统一的社会。因为那种状态无法"共生”,导致其不能兼收并蓄。对其原则李思强借助电子技术的术语表达为“整合”。所谓“整合”即是各种信息的有序化、结构化和一体化的状态。和谐社会的“整合”状态,即所有社会成员通过各种关系形成的有序化、结构化和一体化的状态。'‘共进性”是指
7、"共生过程是共生单元的共同进化和发展的过程。”李思强进一步强调:"共同促进,共同激活,共同适应,共同发展是共生的深刻本质。”⑤这里指出“共生”的事物发展过程是要共同性地,而不能只关注某些部分单元。而“和合”思想正是这一特征的最好说明。对于“和合哲学”的方法张立文概括为:'‘生生法”、'‘创新法”、“意境法"。关于“生生法”,它不同于以追求“一”为前提的传统思辨方法的“求一法”,以追求“和合起来”为终极目标。即既不以追求唯一的、绝对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