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335964
大小:75.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11-22
《中医证候规范化探究概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证候规范化探究概要【摘要】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是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与中医药结合的产物,是中医药发展的自身要求和必然。遵循病证结合的原则,应用文献整理法、流行病学调查法、专家咨询法、计量诊断法、临床观察验证法、循证医学方法等常用方法,对临床各科包括中医儿科的常见疾病进行证候规范是一种值得深入展开的研究领域。本文就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所包括的内容、遵循的原则、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整理,旨在对这一研究加深认识和了解,以服务于中医儿科学疾病的相关研究。【关键词】证候;医学,中国传统;病机;中医诊断学;综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
2、中医的规范化研究在中医学基础及临床的各个领域方兴未艾。本文就现阶段中医规范化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指导原则进展整理如下。1中医证候规范化的内容中医证候规范化内容涵盖了中医名词术语(包括病名)规范化研究、中医证候概念规范化研究、证候诊断标准规范化研究等方面。1.1病名的规范化最早规范见于西汉刘熙的《释名》。关于中医病名的问题是中医界长期以来一直争论的问题。1990年“全国中医病名与证候规范研讨会”确定了疾病、病名、病候的概念,并提出对于病名规范化,要以继承性、实用性、先进性、特异性、准确性、公认性(权威性)、稳定性7项标准
3、为原则[1]。黄星垣[2]提出病名诊断应具有以下学术内容:(1)别名;(2)定义;(3)临床表现;(4)诊断要点;(5)现代诊断参考;(6)鉴别诊断;(7)分证;(8)现代功能障碍分级及预后。孟庆云[3]认为发展中医学的病名体系,既要利用现代技术,又要引进一些己所没有的现代医学病名;“西名中用”有助于中医理论的发展。1.2证候命名和诊断标准的规范化证候命名的规范化要求能全面、深刻、准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能作为立法处方的确切依据[4]。邹世洁等[5]提出证候规范化的3个环节:(1)搜集某一证候的古今各种诊断依据;(2)
4、分析各诊断要素的权重;(3)依权重挑选整合诊断要素,形成诊断标准。实证化的进行是在环节(2)中剔出形而上学性诊断要素,不赋以权重,防止其进入环节(3)。证候的结构存在着“核心证候”、"基础证候”和“具体证候”三个大的层次。关于证候的构成,从诊断意义考虑,应包括主症、次症和参考症三级,并应把一些微观指标纳入参考症。以往“证”的内涵,定性指标和主观指标为主,把理化检查指标纳入,可以弥补传统辨证方法在"有病无症”、“异病同症”时的不足,可使“证”更具客观性和定量化,使"证”的表达更加完整和科学[61证候诊断方式、方法不一,
5、其中所涵盖的症状繁杂多样,或者证候的内涵过于宽泛,不同证候之间互有重叠,缺乏特异性;或者是缺少对诊断有决定性意义的特异性症状,使证候诊断标准难以统一,诊断依据有随意性,诊断标准多样,各标准间差异较多[7],制定规范的诊断标准必须遵循科学性、实用性、继承性原则,应体现辨证的系统性和发展性,证候的特异性和稳定性[8]。在临床上构成中医证候的要素主要包括4个方面:(1)主症,即该证候的主要突出症状,反应疾病的主要特征,具有一定的特异性;(2)兼证:即次要症状,是作为主症的补充症状;(3)舌象、脉象:也是构成证候不可或缺的条
6、件,对某些证候的特异性较高,如苔黄腻、脉濡数是湿热证的主要表现之一;(4)参考条件:局部体征或理化检查指标,是对证候诊断的补充,随着证候现代化研究的不断深化,某些理化检查指标可以作为某个证候的特异性指标,或反应其轻重程度的量化指标。对于前三项诊断标准的规范化主要通过文献学方法和数学方法进行[9]o1.3病证结合规范化研究中医学中的病与证是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的两个不同概念。根据宏观微观辨证统一的原则以及临床通行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病名规范与证候规范必须同步进行,病名规范的最终落足点还是证的规范。中医病证规范应逐步
7、制订出绝对规范标准、推荐规范标准、非规范标准等不同级别的规范标准。陈士洲[10]认为对现代医学疾病(新的疾病谱)的中医辨证分型原则为:(1)符合现代医学疾病发展基本规律;(2)符合中医证候辨治规范;(3)最少原则。欧阳猗[11]认为病证结合,必须做到以下5点:(1)摸清每个病究竟有多少证是由病的特殊本质变化决定的;(2)分析出证与证之间的联系和界限;(3)各阶段的所有见证,都要通过''方证对应”的时间检验;(4)注意病的基本症状见于各证的特点;(5)从每个病各阶段的辨证用药的“量效关系”发现有效药物。2中医证候规范化
8、研究的方法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的方法有文献整理法、专家咨询法、计量诊断法、流行病学调查(DME方法)、临床观察验证、循证医学方法等。2.1文献学整理法对历代中医文献、现代高等院校各版本教材、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期刊文献资料及国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各专业学会颁行的诊断标准或证候专著等文献中的症状、体征入手进行归纳、总结,可借助于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