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论文浅论《传习录》对《论语》、《孟子》的心性论传承

中国哲学论文浅论《传习录》对《论语》、《孟子》的心性论传承

ID:46331172

大小:6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2

中国哲学论文浅论《传习录》对《论语》、《孟子》的心性论传承_第1页
中国哲学论文浅论《传习录》对《论语》、《孟子》的心性论传承_第2页
中国哲学论文浅论《传习录》对《论语》、《孟子》的心性论传承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论文浅论《传习录》对《论语》、《孟子》的心性论传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传习录》对《论语》、《孟了》的心性论传承“心性”是一个中国哲学名词,本文中所写的“心性”采用陆王心学心性—•体的观点,即人天牛所具有的禀性及后天所养成的但是口然流露的感情与意识。“心性论”亦可称为“心本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人的行为、道德源于心性;第二,人的行为、道徳的发生以及目标的实现都应遵从心性;第三,人生价值的最终体现在于顺从心性而发的行为与道德。本文就《传习录》对《论语》《孟子》心性论的继承与发展进行浅要的分析。孔子的思想基础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然而孔子更倾

2、向于性善论。他认为心性与礼是“绘事后索”(《论语•八侑》)的关系,若将礼比作绚烂彩色,那么心性就是白底,先有了心性这一条件然后才能学习和践行“礼二所以“习”是在“性”的基础上完成的,内心的仁道是礼——孔子所追求的社会秩序——的基础。可知在孔子思想中,纯洁的心性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学习与实践的基础,至于孔子为什么没有直言性善,这与孔子因事有识的思考方法有关,不愿多讲耒知Z事,这也就是为什么“夫子Z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孔了在“性近,啲基础上提出了其求“仁”——人Z顺心性而发又合乎

3、礼节的道德标准——的方法,“一口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克己复礼"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释为“日月克己,不以为难,则私欲净尽,天理流行”,也就是存天理灭人欲,而《五经止义》中“马(融)口克己,约身,孑L(安国)口:复反也。"我认为对以从“为仁由己"中看出,“克”并非灭而是控制,克己也就是控制自己的欲望与感情,“复”与“归”是“回归”的意思,即人的心性产生情感,乂需通过学习即学礼去控制情感的运用,以使其回归到人心性中的仁。対于人牛•的结果,孔子承认“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

4、8226;微子》)。他坚持的一是“仁二一是“安仁”,求仁得仁,这就是乐,乐是由心而发的至诚,这份至诚令居陋巷成为一种诗意的栖居,此时的心性没有任何阻障,已经成为了仁义人道而不再需要拘束,正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孟子作为孔子思想的继承人,吸收孔子“性相近”的思想又直言性善,认为人生而“良能良知”,学习就是为了扩展这份良知以成为仁义礼智。孟子直言性善,“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气《孟子•滕文公上》)认为人心屮的义理是相同相通的,从性善的角度看,圣人与我等无二。他从

5、不忍人之心这个方而去论证性善,当一个人看到小孩就要跌进井里时,会冇惊骇同情的心情,而这种心境是自然心性所生,而不是为了虚名实利。由此孟子就认识到人的心性中具有“恻隐、善恶、辞让、是非"四心,山此而生出仁义礼智四端,这四端发于人心就好像人天牛具有四肢,是自然而然的,所需要做的则是“知皆扩而充Z”(《孟子•尽心上》)。这就将人的心性放在源泉的地位,将人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使仁义礼智成为一种顺乎心性而行的天道,而不是礼教枷锁。孟子继承和发扬孔子的顺性思、想,提出“大人者,不火其赤了Z心者也”(《孟子̶

6、6;离娄下》),人只要认识和保存心性中的四心,就会由此生出仁义礼智四端,所以有徳行的人就是没有失去其心性纯净的人,古往今來之圣哲常被庸众斥为稚直,可旁证此语。所以就需要将心性“扩而充Z”去发现一个真止的口我,就是养浩然Z气。这就需耍“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孟了•公孙丑上》),这种气必须配合义与道,这是其力聚的源泉,它不是偶然的儿次正义行为便能得到的,而是正义所汇,绵绵不绝,只要有一点不符合心性,这气就会疲弱,这也就是集义的功夫。而义由心生,万物皆非心外,要去勤奋培养它,而不要有特定的目

7、的,心内不能忽略了义,要不断地在心内求义,但是也不能违背其发展的规律,否则就是报苗助长,徒劳无益。在孟了思想中,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尽心”,也就是将心性顺其自然地发挥出来。他继承了孔子关于人生“从心所欲"境界的描述,更进一步把人生的较高境界分为六种,即“好、信、美、大、圣、神”(《孟子•尽心下》):一个人值得喜欢就是好,那些好处如果实际存在于他本身就叫作信,但这也只是说这个人是个好人,能做好事让人喜欢而已。而后四种则是贤人“从心所欲”的人生境地,“美”就是那些好处真正地成为他的心性;如果能从

8、心性屮将那些好处表现出來就是“大S不仅表现出來,而且真正的与心性融化贯通就是“圣”;而天理回归到心性,合而为一就是“神"。儒学发展到明中叶以后,阳明先生继承孔孟思想,乂在其基础上将心性论发展到一个高峰,提出心性一体的理论,将万事万物置于心性Z中,又超越心性的善恶进一步提出“致良知”的思想。其心性一体,容纳万物。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他将知性知天归于尽心,也就是把收获木心、了解天命与扩充木心联系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