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报道广播电视论文

事件报道广播电视论文

ID:46324359

大小:72.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1-22

事件报道广播电视论文_第1页
事件报道广播电视论文_第2页
事件报道广播电视论文_第3页
事件报道广播电视论文_第4页
事件报道广播电视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事件报道广播电视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事件报道广播电视论文一、“蛊惑与教唆”框架在传统的集体行为理论中,集体行为和行动(包括社会运动)的参与者被认为是非理性的,他们参与集体行为,是受到蛊惑或教唆。显然这种认知从表面上看符合发泄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并且符合政府官员的利益,更符合我国官方对政治稳定的考量,这使得我国政府官员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和解释形成了思维定势。与此同时,我国媒体体制具有特殊性,即我国媒体属于国有事业单位,各级媒体由各级党委领导,由政府管理。因此,政府的思维定势就自然成了新闻媒体的报道模式,这样使得几乎所有的新闻媒体对所有的发泄型群体性事件的报道都如出一辙,都是“少数不法分子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引发的:

2、有人把这种报道方式归结起来就是:群众总是“不明真相”的;游行总是徘法聚集”的;闹事总是'别有用心”的;上级总是'光荣正确”的;③“情绪都是煽动的,真相都是不明的,群众都是一小撮的”④。在此语境下,广播电视媒体对发泄型群体性事件报道自然也逃脱不了这一认知框架的桎梏,如XXXX年瓮安事件,6月29日贵州卫视的《贵州新闻联播》便是以这一框架进行报道的「当天下午一些人因对瓮安县公安局对该县一名女学生死因鉴定结果不满,聚集到县政府和县公安局,在县政府有关负责人接待过程中,一些人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事件报道广播电视论文一、“蛊惑与教唆”框架在传统的集体行为理论中,集体行为和行动(包括社会运动)

3、的参与者被认为是非理性的,他们参与集体行为,是受到蛊惑或教唆。显然这种认知从表面上看符合发泄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并且符合政府官员的利益,更符合我国官方对政治稳定的考量,这使得我国政府官员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和解释形成了思维定势。与此同时,我国媒体体制具有特殊性,即我国媒体属于国有事业单位,各级媒体由各级党委领导,由政府管理。因此,政府的思维定势就自然成了新闻媒体的报道模式,这样使得几乎所有的新闻媒体对所有的发泄型群体性事件的报道都如出一辙,都是“少数不法分子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引发的:有人把这种报道方式归结起来就是:群众总是“不明真相”的;游行总是徘法聚集”的;闹事总是'别有用心

4、”的;上级总是'光荣正确”的;③“情绪都是煽动的,真相都是不明的,群众都是一小撮的”④。在此语境下,广播电视媒体对发泄型群体性事件报道自然也逃脱不了这一认知框架的桎梏,如XXXX年瓮安事件,6月29日贵州卫视的《贵州新闻联播》便是以这一框架进行报道的「当天下午一些人因对瓮安县公安局对该县一名女学生死因鉴定结果不满,聚集到县政府和县公安局,在县政府有关负责人接待过程中,一些人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冲击县公安局、县政府和县委大楼,随后,少数不法分子趁机打砸办公室,并点火焚烧多间办公室和一些车辆。”为了进一步证明自己框架的真实性,7月1日贵州卫视的《贵州新闻联播》播报了新闻“参与贵州瓮安打

5、砸烧事件的未成年人披露事件真相”⑤,其中指出未成年人“小威借名广和“小辉借名)”参加“6・28”突发事件是在“别人的教唆”和“社会上的人指使,下参加的。二、“打砸抢烧突发事件”框架对于群体性事件的概念,虽然我国官方对群体性事件这种现象的标签已经经历了从“政治化”到“去政治化”或者说“社会化;从“否定”到“去否定”的历程。⑥而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4年"月8日通过发布《关于积极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意见》这一文件明确提出了“群体性事件”这一名称。但许多地方政府和媒体仍然将之贴上政治化的、否定的标签,如“打砸抢烧“聚集滋事'聚众闹事:在这些标签中:打砸抢烧”是最常见、

6、最具负面色彩,如贵州当地政府直指“瓮安事件”为“6・28严重打砸抢烧突发性事件:当地政府的这种定性直接导致众多外地媒体的报道采取“打砸抢烧(突发)事件”的框架,如东方卫视在XXXX年7月2日的报道也直指“瓮安事件”为“打砸烧事件:⑦这种界定显示我国不少当地政府和媒体工作者对群体性事件的认知还处于“受害型危机认知”⑧阶段,即只是从表面对事件进行解读,未能从历史的纵深对事件的发生缘由进行梳理,从而撇清了政府的责任「打砸抢烧突发事件”的解释框架无疑把群体性事件归之于违法犯罪的活动,这种认知自然导致报道重点是混乱的现场、违法犯罪的行为、危害与损害以及对参与人员的抓捕。这种“打彳抢烧”的报

7、道框架虽然其用意是为了唤起民众的理性诉求,但把民众塑造为一群爆民”与叼民”,不但不利于事件的解决和社会的和谐,反而会激起民众的逆反心理,从而激化矛盾。也许这一次的事端在强力的压制下得以解决,但也可能埋下不信任甚至仇恨的祸根,从而导致恶性循环。如在瓮安事件中,当媒体前期仍然按照传统的“蛊惑与燉唆以及“打砸抢烧”框架进行报道时,民众怒不可遏'事件初期《贵州日报》曾刊登看起来依然是'传统口吻'的报道,当天该报网站被黑客攻击造成瘫痪数小时,而采写该报道的记者也接到数十个愤怒民众的辱骂甚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