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太和县城及外围地热资源特征与前景分析

安徽省太和县城及外围地热资源特征与前景分析

ID:46299553

大小:566.6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2

安徽省太和县城及外围地热资源特征与前景分析_第1页
安徽省太和县城及外围地热资源特征与前景分析_第2页
安徽省太和县城及外围地热资源特征与前景分析_第3页
安徽省太和县城及外围地热资源特征与前景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安徽省太和县城及外围地热资源特征与前景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l16安徽地质2014年控制作用。厚的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地1500m。新生代以来,构造运动的总层。据区域资料,本区沉积的古近2水文地质条件趋势是垂直升降运动,沉积了巨纪、新近纪和第四纪地层厚度大于2.1浅层地下水系统表1区域地层简表Table1Simplifiedlistofregionalstrata代纪世地层名称代号岩性简述上部灰黄色亚砂土夹薄层棕红色粘土,中部棕红色粘土,下部淤全新世大墩组Q矗5~20泥质亚粘土、粉细砂。上部灰黄色亚粘土、细砂、粉砂、亚砂土,下部灰黄、棕黄色亚粘第晚更新世茆塘组Q15~35土夹粉砂、细砂、

2、亚砂土。四纪中更新世潘集组Qpz40~60棕黄色亚粘土为主,夹亚砂296土m3,>、和薄673层931细砂加24~、粉021砂,02淋~滤淀积层发育。浅棕红色亚粘土为主,棕黄1色、灰0黄色2细砂9、粉5砂、亚砂土及含砾新早更新世蒙城组Qp30~1104650中细砂。上部浅灰黄、灰绿、棕红色粘土、亚粘土与中砂、含砾中粗砂互层代新上新世明化镇组N2m598~745含钙质结核和铁锰质结核;下部浅棕黄色亚粘土与浅灰绿、浅,棕黄色中、细砂互层。~中新世馆陶组N,g243~305灰色泥岩与浅棕红色、细砂岩、粉砂质泥岩互层。下部泥岩较厚,底部夹

3、有1—2m底砾岩。上部为浅棕红色粉砂质泥岩与细砂岩、泥质粉砂岩互层,中部浅嘉始新世界首组Ej>513棕红色砂岩、粉砂质泥岩互层,下部深棕色泥岩与浅棕红色细砂岩互层。纪古新世双浮组E褐色、灰棕色细砂岩与泥岩、粉砂质泥岩互层,底部为砂砾岩。上部泥岩、粉砂质泥岩、细至中粗粒砂岩;底部砂砾岩夹薄层石孙家沟组P,S膏。一晚世上段泥岩、中粗粒砂岩夹硅质岩与煤。晚叠石盒子组P.下段泥岩、粉砂岩、砂岩与煤互层。室纪早世山西组PS上部粉砂岩、砂岩,下部砂质泥岩与煤互层。代石太原组C,t砂岩、泥岩、泥晶灰岩夹煤层。炭晚世纪本溪组C,b上部铁铝质粘土岩

4、及铁质、钙质泥岩,夹灰岩、泥灰岩。浅层松散岩类孔隙水,岩性主可视为相对隔水层,亦是下覆热储通过对该区地热地质特征、水要为粘性土、砂及砂砾石,具多层的隔热盖层。文地质特征、地球物理场特征等基层结构,底板埋深在440~540m。2.3浅层地下水与地下热水的补排本条件的分析,新近纪地热田基本单井涌水量500~2000m/d,水化关系上为四面无边界。相对而言,受基学类型HCO一Ca、HCO一Na型、大气降水是浅层孔隙水的主要底起伏影响,西部和北部为敞开的HCOCa·Mg型,矿化度在0.5~1.0补给来源,浅层孔隙水之间在有补给边界,区域上

5、东部和南部为相g/1。“天窗”发育地段,相互渗透补对阻水边界。2.2地下热水系统给;深层孔隙水主要为侧向径流补周口凹陷的主要热储层位是新根据掌握的地热地质资料,给。排泄方式有蒸发、越流补给、近纪馆陶组,呈层状,分布较稳热储层地层主要为新近纪上新世侧向径流排泄、人工开采等方式。定,是该区的主要低温热水层。查明化镇组下段和中新世馆陶组,因其上覆有巨层泥岩相对隔水区西北部的漯河、周口,北部毫州岩性为泥岩夹砂岩、中、细粒砂层,热水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其补与东南部的阜阳等地已发现的地岩;顶板埋深在440~540m,底给方式以侧向缓慢迳流补给为

6、主,热,均在周口凹陷区内,推测周口板埋深在950~1060m。砂岩孔上覆垂直越流补给微弱;排泄方式凹陷区为一大型地热田。太和仅为隙率20%~30%,渗透率l00X10。主要为人工开采和向区外缓慢迳流“周Is1地热田”的一部分,地热边400X10一111,大地热流值排泄。界为无限边界。50~70mw/m。明化镇组以巨厚层3地热地质条件3.2盖层特征泥岩为主,其富水性、透水性差,3.1地热边界查区盖层主要为新近纪明第24卷第2期李跃亭,等:安徽省太和县城及外围地热资源特征与前景分析117化镇组,埋深在540820m,3.4地温场特征4

7、地热资源量厚度约280m,地温梯度通过温标法计算,其热储基底据目前地热地质成果,采用2.5~4.9oC/l00m。岩性以泥岩、温度为71.7cI=。从安徽省莫霍面深热储法初步估算,地热资源量为泥质粉砂岩为主,多呈半固结、固度分布情况可见,本区莫霍面相对1.24×10¨Kcal。热储层地热能采结状,区域上水平和垂向上分布较比较浅,深度35km左右,说明本区收率按25%,可采收地热资源量稳定。该层热导率较低,即阻止着有较高的热背景值。新近纪热储在为3.1l×l0”Kcal,相当于工程上热储层散热,也阻止着浅部低温水垂向上总体随深度增加

8、,地热温度1808×10t煤炭量。折算成电能,的渗入,是馆陶组热储的良好保温递增,以传导型为主,热储温度与则相当电能36.2MW,属中型中、体一盖层。热储埋深关系密切。经计算,热储低温地热田。据地热探采井揭露热3.3热储特征层基底深度1435.9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