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花敖包特蛇绿岩带的发现及其意义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花敖包特蛇绿岩带的发现及其意义

ID:46279586

大小:2.27 MB

页数:11页

时间:2019-11-22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花敖包特蛇绿岩带的发现及其意义_第1页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花敖包特蛇绿岩带的发现及其意义_第2页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花敖包特蛇绿岩带的发现及其意义_第3页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花敖包特蛇绿岩带的发现及其意义_第4页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花敖包特蛇绿岩带的发现及其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花敖包特蛇绿岩带的发现及其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66福建地质GeologyofFujian第4期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花敖包特蛇绿岩带的发现及其意义周国武(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福州,350013)摘要花敖包特蛇绿岩带总体呈北东东向斜贯测区中部,向西与二道井迪彦林场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为同一构造带。该带蛇绿岩出露较全,由下部的斜辉橄榄岩、辉长岩、玄武岩及其上覆深海沉积岩组成。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斜辉橄榄岩来源于上地幔,辉长岩、玄武岩具岛弧型岩浆岩特征。石炭纪之前,该带为一宽阔的海槽,从石炭纪开始发生水平侧向挤压和海槽收缩活动,至早二叠世早期末海槽封闭,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闭合,并导致超基性岩构造侵位。关键词蛇绿

2、岩带地质特征缝合带花敖包特内蒙古在开展内蒙古1:5万布敦陶勒盖等4幅区调工作时发现了花敖包特蛇绿岩带①。1:20万罕乌拉幅、1:25万霍林郭勒市幅区调均将斜辉橄榄岩作为二叠纪侵入岩,断裂构造作为正常脆性断裂处理。经该次调查,带内蛇绿岩出露较全,由下部的斜辉橄榄岩、辉长岩,玄武岩及其上覆深海沉积岩组成。在区域上,为二连一贺根山蛇绿混杂岩带(缝合带)的组成部分。围绕二连一贺根山缝合带的性质及构造演化机制,业内专家存在不同的认识。李春昱等口3认为,索伦山一贺根山晚古生代俯冲带是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最终碰撞缝合带;唐克东等心3认为,二连一贺根山一扎兰屯构造带是华北板

3、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最终缝合位置,缝合时期为泥盆纪;李锦轶口“1认为,二连一贺根山一扎兰屯构造带是早石炭世发育在西伯利亚板块东南缘的碰撞缝合带。笔者通过对花敖包特蛇绿岩带的岩石组成、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年龄等的研究,认为花敖包特蛇绿岩带是二连一贺根山蛇绿混杂岩带的组成部分。石炭纪之前,该带为一宽阔的海槽,从石炭纪开始发生水平侧向挤压和海槽收缩活动,至早二叠世早期末海槽封闭,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闭合,并导致超基性岩构造侵位,早二叠世板块对接基本完成,区内进入板内构造环境。中生代转入太平洋构造域时,该带被强烈改造,并经新生代隆升剥蚀而形成现今的地貌。1区域地质概

4、况研究区地处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东部花敖包特一高格德浑迪一带。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东①内蒙古1:50000布敦陶勒盖(L50E016020)、布尔丁花(L50E016021)、花敖包特(L50E017020)、沙尔哈达(LSOE017021)幅区调项目(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项目编号:1212011120705)成果之一。收稿日期:2016-0816作者简介:周国武(1973一),工程师,地质矿产勘查专业。第4期周国武: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花敖包特蛇绿岩带的发现及其意义267南部大陆边缘古生代陆缘增生带,属于锡林浩特一磐石地层分区,位于西拉木伦结合带与贺根山结合带之间¨j

5、。蛇绿岩带位于研究区中部,沿花敖包特一高格德浑迪一线呈北东东向展布,向西与二道井一迪彦林场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为同一构造带。但多被晚期地层所覆盖,构造迹象零星出露。蛇绿岩带呈北东东向60。~70。延伸约40km,西南端延人宝盟塔拉幅、东北端延人哈勒金哈达幅,宽度大于10km(图1)。以花敖包特蛇绿岩带为界,北侧为西伯利亚板块东南大陆边缘东乌旗一扎兰屯火山型被动陆缘,出露地层为古生界上石炭统格根敖包组,为海相滨海相碎屑岩组合;南侧为华北北部大陆边缘宝音图一锡林浩特火山型被动陆缘[6],出露地层为古生界下二叠统大石寨组,以正常碎屑沉积为主,夹浅海相喷发的中一酸性火山碎屑

6、岩、火山碎屑沉积岩等组合。花敖包特蛇绿岩带主要由古生界上石炭统格根敖包组、下二叠统大石寨组及一系列呈叠瓦状分布的石炭一二叠纪侵入岩组成。岩石类型复杂多样,各种不同成因的岩石组合在一起,超基性岩、基性杂岩、玄武岩、深海沉积岩均有发育。分布于混杂岩带中的逆掩岩片、岩块由岛弧型岩浆岩和洋壳残片组成,在构造改造弱的部位仍保留洋壳和岛孤岩浆岩特征,二者记录了板块消减的历史。逆冲岩片中混杂了大量的异地岩石序列,为形成于大洋环境的被肢解的各种洋壳碎片,混杂岩带内不同地质体及地层关系遭受到彻底的破坏,而表现为一系列向南东倾的大小不一的逆掩岩片。各岩块之间多呈脆性断层或韧性剪切断

7、层接触,在接触面岩石破碎或形成强劈理化,劈理产状多变,多数与接触面一致。2蛇绿岩带地质特征2.1沉积建造带内发育的沉积建造主要为上石炭统格根敖包组海相滨海相碎屑岩组合以及下二叠统大石寨组,以正常碎屑沉积为主,夹浅海相喷发的中一酸性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沉积岩等组合。二者构成了蛇绿岩带的基质部分。上石炭统格根敖包组分为上、下2个岩性段,总体表现为下部粗、上部细。下段出露岩性以较粗的碎屑沉积岩为主,少量细碎屑岩,局部含有双圆海百合茎、腹足类、腕足类等动物化石;上段出露岩性以细碎屑岩为主,局部夹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等火山碎屑沉积岩。下二叠统大石寨组分上、下2个岩性段。下

8、段以正常碎屑沉积岩为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