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264561
大小:6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2
《结肠透析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结肠透析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观察我院于2007年开始采用结肠透析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先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07年2月〜2010年2月收治62例各类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其中男49例,女13例,年龄在28〜68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病程5±2年。其中急性期患者22例,间歇期患者40例,患者的耳廓或双指关节、双足关节有大小不等的痛风结节。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没有太大差异,因此具有可比性。1.2诊断及排除标准:诊断标准:根据《中医
2、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标准,当患者的踝关节、膝关节、跖趾关节单侧或双侧呈现游走性红肿热痛,伴有关节活动受限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尿酸增高即可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排除标准:①有严重的心力衰竭的患者;②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的患者。1.3治疗方法:1.3.1对照组患者低嗥吟饮食,休息基础上加用口服碳酸氢钠3g/天,别嗥醇300mg/天,秋水仙碱每1〜2小时服0.5〜lmg,6mg/天,停服72小时改为1.Omg/天。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结肠透析。1.3.2结肠透析治疗:①首先设置结肠透
3、析机的总灌注量为9000mL,灌注的时间为15s,灌注的间隔时间为2s,泵速为175/rd,水温调至38°Co②患者躺在铺有一次性尿布的床上,取屈膝左侧卧,放松腹部,扩肛3〜5min;用医用凡士林或石蜡油润滑专用插肛器,然后缓慢的将整体插入肛门约10cm,取出内探条,将一次性的管路分别连接于透析机的进水口和排水口,做妥善的固定;患者取截石位,打开开关,使清水不断的注入大肠内,首先医护人员要用手按摩患者的结肠,先从直肠、降结肠开始,按摩3〜5min,如果此时有污物排出,可调大水量进行排污冲洗,直至将粪
4、便排出为止,前后时间大概0.5h左右[2]o③结肠透析:将一定比例的离子剂和纯水配制成离子水透析液然后进行结肠透析,有高血压或者糖尿病的可加用甘露醇,首先让透析液注入于大肠,不断地转换体位,然后适当保留后再排出,反复几次,直到患者适应为止,要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来决定透析液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一般时间为1.5h。④药物保留灌肠:患者上卫生间,排掉体内残留于肠内的液体,然后再以大黄、蒲公红花、牡蛎等为主的中药进行保留灌肠,尽可能保留的时间长些,从而可以更好的发挥药效。1.4疗效判定: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
5、据治愈好转标准》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的标准拟定:①治愈:患者的关节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关节活动完全正常,而且血清尿酸降至于正常范围;②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关节活动基本正常,且血清尿酸降至正常;③好转: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关节活动有所改善,血清尿酸虽下降但仍在异常范围;④无效:未改善。总有效率二治愈率+好转率。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当P〈005统计学具有意义。1.结果经过3〜6个月治疗,62例患者均有可不同程度的改善,对照
6、组的总有效率为53%,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2.讨论痛风性关节炎为代谢疾病,是由高血尿酸所引发的,其主要的临床特征为多发性的急性关节炎,夜间发病且急。它是由于机体的嚓吟代射紊乱,造成血尿酸水平的升高并而在关节中过度的沉积。主要患病者为男性,临床表现为关节处的红、肿、热、痛及关节活动受到限制,反复发作,如若不及时的医治则会发展成为慢性关节炎甚至是对内脏的损伤⑷。结肠透析是利用结肠透析机,集肠道的清洗、透析及给药为一体的新治疗方法,改变了传统灌肠法只能到达直肠
7、段或乙状结肠段的缺点,从而使透析液能够更深入到肠腔内。结肠透析通过将药物灌入结肠腔内而建立透析液中离子的梯度,利用了结肠的排泄与吸收功能,清除出结肠内与肠黏膜上的毒素以及有害的代谢产物,同时又有利尿合剂的充分吸收,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利尿的功效。本研究在操作时多为护理人员,所以在操作时有几点要特别注意[5]:①结肠透析前要测量生命体征,全面的了解有无肠道方面疾病,有无大便失禁的情况等;②透析前患者取侧卧位,调节透析液温度保持在37£左右,与体温接近,容易被黏膜吸收;③给患者插管时要动作要轻柔,避免刺伤肠
8、壁粘膜而引起出血;④灌肠完毕拔管后,要尽可能的让药液在肠内多保留些时间,并不断地转换体位,让药液与肠壁充分的接触,利于药物的吸收,可以充分发挥治疗作用。参考文献[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王迎春,哈朝晖,刘臣•辨证分型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2):1767.[3]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75-77.[4]杨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