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威陶艺论文

石威陶艺论文

ID:46257698

大小:1.24 M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1-22

石威陶艺论文_第1页
石威陶艺论文_第2页
石威陶艺论文_第3页
石威陶艺论文_第4页
石威陶艺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石威陶艺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陶艺课程结业论文哥窑姓名:石威学号:20131004145班级序号:076132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院系:自动化学院瓷器史上的瑰宝——哥窑瓷器经过数周陶艺课的学习,对瓷器的热爱也多了几分。不同时期、不同瓷窑的瓷器各有各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人为之动容、为之震撼。白瓷的纯净,青瓷的优雅,唐三彩的绚丽,这些凝聚了人类的智慧的结晶,为后人留下了说不完的佳话。通过老师风趣形象的讲解,我对瓷器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就哥窑为主题,浅谈一下所学所获。清代乾隆皇帝曾写下十首赞颂哥窑瓷器的诗篇,其中《粉青葵瓣口盘》

2、一诗中H:"色暗纹彰质未经,哥窑因此得称名。”另一首《曝书亭集砚铭》赞道:“丛台澄泥邺官瓦,未若哥窑古而雅。绿如春波停不泻,以石为之出其下。”关于哥窑的文献记载最早可见于明代《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由于柴窑被传为五代所烧,故后世只列五大名窑,即官、哥、汝、定、钧。作为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历来受到考古学家、收藏家、鉴赏家的重视与关注。五大名窑中官、汝、定、钧的发展脉络都是非常清晰的,唯有哥窑,至今还是个谜。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一百余件,远少于元

3、青花的存世数量,也许正因为如此,才让世人对哥窟知之甚少。哥窑瓷器欣赏—、哥窑的名称由来哥窟这个名字来源于一个并不好意的开始。南宋时期浙江龙泉县南小梅乡大窑村,有章姓兄弟两人烧造青釉瓷器。哥哥章生一所烧窑为“哥窑”,弟弟章生二所烧窑为“龙泉窑”O纶一天资聪慧,勤奋努力。所烧瓷器款式考究,釉色美奂,声名远播,供不应求。生二好吃懒做,精于心计,所制瓷器自然相形见拙,对哥哥心生妒忌。一日,生二窥伺哥哥不备,往熊熊燃烧的“哥窑”里猛泼两桶冷水。窑温遇冷发生变化,瓷器因热胀冷缩的影响,釉面如冰河开裂,裂纹交错,

4、别有洞天。生一上香出窑时,看到窑变的瓷器,痛苦不堪。岂知,朝廷采办官员看到风格迥异的瓷器新品,如获至宝,悉数上呈皇帝。皇上龙颜大悦,赐名号哥窑。这就是哥窑的故事,虽然有个不开心的开始,但是却又是因为这个开始让哥窑的独特,不一样而名扬犬下。二、哥窑瓷器的特点(1)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哥窑瓷器的特点是“里外披釉”(2)〃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

5、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明代《格古耍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鳍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其实“金丝铁线”的纹样也是产生于上文中的传说,哥哥的瓷器因为热胀冷缩的影响,裂纹交错,他欲哭无泪,痛定思痛之后,他重新振作精神,他泡了一杯茶,把浓浓的茶水涂在瓷器上,裂纹马上变成茶色线条,乂把墨汁涂上去,裂纹立即变成黑色线条,这样,不经意中形成“金丝铁线”O妾业古玩拍卖1361杨经理哥窑瓷器的“金丝铁线”特征(3)、〃攒珠聚球〃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

6、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说,官、哥釉气泡密集似,,攒珠“,是指哥窑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表上。这类特征不易模仿,因而是辨别真假哥窑瓷器的一个传统方法。哥窑瓷器的“攒珠聚球”特征(4)〃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坏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吋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哥窑瓷器的“

7、紫口铁足”特征三、历代哥窑宋哥窑的独特风采宋代哥窑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笔者仔细观察,其琢器造型多以仿青铜器为本,古拙、质朴、浑厚。胎质坚细,可分灰、油灰、黑、赭诸色,其中胎质粗松者叩之声音沙哑,呈色土黄,似欠火力。釉质凝厚如同堆脂,色泽有粉青、灰青、油灰、月白、灰黄、深浅米黄等多种,釉间均开裂有不同角度的冰裂状纹片,色浅黄者如金丝,色黑者宛若铁线,两者相互交错如织,故名“金丝、铁线”。釉中蕴含的气泡密集,显微镜下如同聚沫串珠,凝腻的釉面则光泽莹润,油滑如酥。器口沿多尖锐窄小,故厚釉难以留存而显现胎

8、骨黑色,此一现象传统上称为“紫口”。垂釉多在口边稍下处形成略为高突的环形带,是为哥窑器之一绝,除宋“官窑”作品外,后世各窑口作品及历代仿宋哥窑器均无此特殊现象。宋哥窑器底足工艺分为施釉裹足支钉烧和露胎圈足两种,多数器足因呈黑色而被称之“铁足”。支烧者钉痕小若芝麻,此为宋器之共同特征。支钉数量,较小的器物,如盘、碗等以三、五个为多,略人器物如洗等则达六、七个,鼎、炉的器里也多留有不等的支钉痕,系叠套烧所致,此后无这一烧法。露胎圈足,足背平齐或略圆,修足干净利落,手抓不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