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科学的古玉鉴定方法

传统与科学的古玉鉴定方法

ID:46183515

大小:6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1

传统与科学的古玉鉴定方法_第1页
传统与科学的古玉鉴定方法_第2页
传统与科学的古玉鉴定方法_第3页
传统与科学的古玉鉴定方法_第4页
传统与科学的古玉鉴定方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传统与科学的古玉鉴定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传统与科学的古玉鉴定方法一、传统的古玉鉴定方法1.文献一一实物一一考证以晚清考据学家吴大徵为代表。他依照《周礼》研究传世玉器的名称、形制、规格及其功能,其研究成果便成为《周礼》一书的补充,对古玉鉴定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代表作为《古五图考》。但是他不善辨伪,《古玉图考》中难免编入伪器。他在该图考中发出了”唐宋以后,仿制之器多,而求玉之真者不可辨焉”的哀叹。2.实物一一感觉一一经验这是古玩商、收藏家的古玉鉴定方法。古玩商的古玉鉴定经验首先来自师傅的传授(代代相传)及他自己的观察体会。因古玩商是以营利为目的,收进的玉器很快地乂卖出,不会

2、留下來自己去欣赏怡乐。当然,不好的古玉卖不出高价,又不能很快售岀,便积压下来。古玩商对这种不易售出的玉器一定不会感兴趣。还有,古玩商经手的玉器不会有甚么由古至今的系统性,而是碰运气,取决于买卖双方,所以他们的感觉和经验是支离破碎的,不能系统化、条理化。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感觉和经验,为了赚钱,还增添了离奇的、古怪的、臆说的蛊惑色彩,如尸沁、水银沁:”凡玉在土中五百年体松受沁,质似石膏;二干年形如朽骨;三千年烂为石灰;六千年不出世则烂为泥”等等即是。古玩商的古玉鉴定比较可靠的部分是二十世纪的殷墟、安阳坑、宝鸡的西周玉及洛阳金村的战国

3、玉器而已。三十年代运至西方的广汉蜀玉及榆林、神木等玉器均定在周代,说明他们不可能得出止确的结论。收藏家的古玉鉴定方法多来自古玩商,大多远不及古玩商。1.传统的辨伪方法由于古玉出土少,收藏家需要量超过了古玉出土量,供不应求,古玩商觉得有利可图,便造伪古玉,所以,古玩商是制造伪古玉的组织者。经查,比较可靠的估计,伪古玉可能出现于北宋,至晚明(十六世纪屮)颇为盛行,二十纪上半叶是其繁荣期,八十年代是它的泛滥期,由香港泛滥至台湾。伪古玉在明末已引起文人的警惕。乾隆皇帝遇到伪古玉,还向玉工姚宗仁请教过。乾隆十八年(1753年)弘历还写了一

4、篇《玉杯记》记述了此事的经过。收藏家也多少注意伪古玉,,但他们主要依靠经验和感觉去主观臆测,而并未掌握古玉造伪的规律,故能辨清真伪的人甚少。所以,玉匠造伪古玉、古玩商卖伪古玉而收藏家买伪古玉的历史至少已有三百多年,至今依然甚嚣尘上,13趋兴旺而不衰。以上就是中国古玉鉴定的传统方法。这种方法是客观条件造成的,也是历史的产物,不是人的认识能力所能改变的。虽然我们有了一整套新方法,但还未取代它,在中国和欧美各博物馆仍然保留着传统方法。二、科学的占玉鉴定方法1.以科学发掘出土玉器为标准器中国四十年来出土玉器颇丰,其制造年代上至距今820

5、0年,下迄十九世纪。可以说已具有系列化的水平,历代玉器的作工、艺术等特点已鲜明地表现出来。这一成果反映在《屮国玉器分类全集》。还适当地利用科技条件及其检验成果。2.以历史学、艺术史的成果系统地整理传世古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玉约三万件,大多是清宫旧藏,部分是五十年来征集的,总之都是非科学发掘出土的古玉,一般地称作传世玉器。全国博物馆、文物商店及收藏家都有传世玉器。这批传世玉器一度被误解为无足轻重的玩赏品,然而,经过整理,发现有不少种类的传世玉器,迄今仍未在出土玉器中见到过。仅就这一点而言,它的存在不是无足轻重,而是举足轻重了。我想没

6、有这批传世玉器,仅靠出土玉器是不足的,即不能反映中国古玉的历史全局,而是半壁江山,那是不够全面的。也就是说,传世玉器同样也有标准器,这一点不容置疑。我整理故宫传世玉器始于1956年,完成于1980年。《古玉精萃》就是我整理故宫传世玉器的经验总结,九十年代用于《中国玉器分类全集》第五册隋唐一一明卷。3.识破与掌握制造伪古玉的伎俩明清人制造伪古玉的伎俩可概括为玉材、琢磨、器型、图案、伤残、沁色及铭款等七个方面。当然,不是每件伪古玉都具备上述七点,或二、三点、或一、二点等不一而足。为了掌握传世古玉的辨伪,则必须识别、认清并掌握上述七种

7、作伪古玉的伎俩。据我了解,当今考古家、收藏家很少有人注意到上述七点,他们多重器型、图案,以比较方法,凡符合出土玉器者,均信以为真,反之,凡不符合出土玉器者他们都可怀疑或否定,这是不够妥当的。因出土玉器也有其局限性,凡古代人死后不可能将其生前喜爱的玉器统统都埋到墓里,所以埋葬于墓内的玉器仅是他生前用玉的一部分及专制的殓尸玉。因而,仅以器型和图案上比较是有一定的危险性的。我以为,掌握制造伪古玉的伎俩则是辨伪的关键,否则是难以辨伪的。为了提醒古玉研究人员和收藏家,我曾写过一篇《仿古玉》的文章,发表于《文物》1984年第4期。我在中国文

8、化部扬州文物干部培训中心讲授古玉鉴定辨伪课时都要向学员强调掌握古玉作伪伎俩的重要意义。去年,我担任北大考古系古玉鉴定研究生导师以來,不论在讲课还是实习时都反复提醒研究&要重视学习与掌握明清及现代制造伪古玉的主要伎俩。我在此也希望各位朋友不要低估造伪伎俩的欺骗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