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141875
大小:6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1
《浅谈问题情境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问题情境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引言】有效运用问题情境,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阅读。文章首先阐述了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其次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介绍了设计问题情境的几种有效方法。【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找与阅读教材内容相关的素材,尽量取自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材料(authenticmaterial),创设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各种疑问和设想,人人参与问题解决,建构新的知识。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探
2、求新知,开发潜能,使整个教学活动由”教师讲授为主”向以"问题讨论为中心"转变。在这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在不妨碍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下,配合并促进他们解决问题,使学生不再盲目接受和被动理解教师传授的语言知识,而是主动自我探索,将阅读过程变成学生积极参与的思维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须遵循的原则问题情境作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载体和途径,我们必须重视。只有通过合理的问题情境的设置,才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水平。(1)诱发性原则。问题教学中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使所设情境能诱发学生
3、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以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全面科学地分析为基础,这样才能找到”新旧知识结合点”,诱发学生的探索活动。(2)适应性原则。问题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根据特定的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使问题适应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具体的教学条件,设置对于学生难易适度的认知冲突的问题。也就是说。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范
4、围之内,能适度地超越于学生当前的发展水平,有适度的思维难度。(3)层次性原则。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尽可能设计科学的、有梯度的、有层次性的问题链,即设置彼此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和难易程度上的层次关系的问题,做好问题之间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等方法提高问题情境的整体效果。(4)共振性原则。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引起学生思维共振。学生的思维活动不应限制在教师所提问题的思维框架之中,否则学生的学习活动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被动性,思维的发展受到限制。应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通过学
5、生所提问题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二者在交流中,思维相互碰撞、启发、引导,达到师生思维上的和谐共振。(1)延伸性原则。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应该既构建着当前教学应解决的问题,又蕴含着任务之外的任务。即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应有一定的延伸知识,以便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以问题情境为中心线索去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独立的思考探究。二、问题情境的设计问题设计直接关系到阅读课的课堂教学质量,优秀的问题设计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我们要充分认识
6、到问题设计的重要性。然而,问题的设计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须要达到两个基本目的:一是学习者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对所学的知识达到持久性的理解;二是通过对问题的探索,使学习者学会学习,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如何精心地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在问题教学中至关重要。1、问题设计要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对同一知识点,应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设计问题,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无疑”处设疑,广泛渗透到多门学科的知识,不仅可以引发学习者对问题的兴趣,还可给学习者开辟各种不同的理解之路,开阔思路
7、和视野。”理解”有六个侧面:解释、阐明、神入、自知、洞察、和应用。要想真正打开理解的大门,全面深入地掌握知识点,问题应从理解的这六个侧面提出,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较强的创造能力。2、问题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问题教学模式的一大特征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在问题教学中尤为体现。好的问题把逆向直觉、思维激发和激烈的争论作为吸引学生投入探究学习的手段,这些问题应该能够适应各种兴趣和学习风格而满足不同的学生。问题教学倡导学生提问,问题的设计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进
8、行发问,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3、设计的问题要有开放性、探究性。开放性问题,能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激发学生追求成功的潜在动机,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探索才能解决问题,而不是根据所学知识或模仿教师传授的某种现成方法立即给予回答。他们的目的在于引发讨论,提出新的问题,而不是诱导学生得出预期的答案。4、设计的问题数量要适当,难度要适宜。问题设计要从多角度考虑,在一定的教学单位时间内,问题的数量也应考虑在内。如果选择的问题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