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容易忽视的作文指导方法

浅谈容易忽视的作文指导方法

ID:46140606

大小:5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1

浅谈容易忽视的作文指导方法_第1页
浅谈容易忽视的作文指导方法_第2页
浅谈容易忽视的作文指导方法_第3页
浅谈容易忽视的作文指导方法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容易忽视的作文指导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容易忽视的作文指导方法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014-01一、忽视诚敬、心静的训练,学生在浮躁不安的情况下作文学生作文之所以难,原因在于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由于对人、事、物的不敬,导致不能从人、事、物中看出道理,迷于人、事、物中,提炼不出有价值的东西出來。“灯动则不能照物,水动则不能鉴物,静则万物毕见矣。”依此理,心静则万物的道理都透彻。学生大多喜欢动而厌恶静,坐不到几分钟,手脚便开始乱动……诸葛亮《诫子书》里面讲做学问之道的大原则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司马迁

2、Fh“内视Z谓明,反听Z谓聪可见,心静对于学生照见万物的重要性,而对于从万物中提炼并载“道”的作文就更加重要了。心神不宁,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持久。“天下至精之理,与至佳之文,皆吾性中所固有。”天下最精深的道理,与最好的文章,都是自己本性中本来就有。因此,作文指导方法之一,就是要重视训练学生对一切人、事、物诚敬(万物与我一体),重视训练学生心静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达到至诚感通,从源头上寻找真实功夫,奠定写作的基础。二、忽视经典阅读的指导,读书不分缓急先后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要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要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为我

3、们指出应当读(看)的书和应当熟读的书的方向一一读经典。古人读《弟子规》并养成书中所讲的113个好习惯,奠定做人的基础。然后读经(如《尚书》《礼记》《论语》《孝经》)、史(如《史记》《吴越春秋》《汉书》)、子(如《管子》《孙子兵法》《老子》《孟子》《吕氏春秋》)、集(如《楚辞》《诗文评》)的方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使人的灵性得以提升,因而才有传世千年的佳作。今人在国学经典面前犹如盲人(读不懂古书),更有甚者,视经典如迷信,实属对古籍最大的误会。教育家程端礼为我们指出读经典的缓急先后。“童蒙入学,先读《小学》《论语》《孟子》,次读《中庸》《孝经》,

4、再读《羲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春秋》并三传。以上诸书,先读正文。口六岁入学,约用八九年之功,至十五岁诸经正文皆可读毕。自此当读《四书》之注,次读诸经之注,读毕讲解之后,自此宜看史鉴,读各项古文。”读书要分缓急先后。有应当读的书,有应当熟读的书,有应当看的书,有应当再三细看的书。学生如不能分别应当读什么书,应当熟读什么书,应当看什么书,那么读书的缓急先后都是错误的,学问知识从哪里增长,腹中不富,作文便无所取材。因此,重视经典阅读的指导,读书分清缓急先后,日日累积,便像谚语所说的“积丝成缕,积寸成尺,寸尺不已,遂为丈匹。”作文的道理亦如是。如

5、一开始便读含“金”量不高的书,不仅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而且会覆盖学生的聪明智慧,败坏学生的心志。对学生做人、作文都无益。三、忽视真情实感,只注重形式的完整真感情就是好文章。长期以来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导致学生习作“说假话,虚张声势;说大话,不着边际;说空话,面壁虚造;说套话,人云亦云”。面对作文只会“克隆”,而不会真情倾吐。习作教学造就了许多思路狭窄、立意粗浅、文笔呆板、千篇一律、万人一面的习作“作者”,或是一些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高手。在日复一日的“熏陶”下,学生学会了如何隐瞒口己的真情实感而炮制一篇篇歌颂式的作文,学会了如何用美妙动听的话语来取悦老

6、师。人、文严重分离,作文出现虚假,学生在作文中迷失了自己。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要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的话……”只有当学生真正“我手写我心”时,才使“作文”与“做人”得到和谐的统一。作文耍写出自己真情实感,必须让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选収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我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一定经历过许多事,其中有些事有教育意义或使人受到启迪,有的会使你感动,难以忘怀。如果我们在习作屮,根据题目要求,选择那些感受最深的材料就容易表达真情实感。2.要用具体事物表达真情实感没有具体事物,文章就没有真情实感。而真情实感一般都是通过具体事物的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的。

7、3•用词造句要准确、实在要使文章的思想感情真实,用词造句就要较准确、实在,做到恰如其分。《项脊轩志》屮,归有光表达情感的方式和手段就十分丰富,既有直接表达主观感受的抒情性语句,又有充满感情的牛活事件的叙述和细节的烘托点染,还有“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以及庭中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的景物描写,融情于景、托物言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让人回味不尽。学习和揣摩这样的名篇佳作,会使我们在如何表达真情实感方面获益良多。(责任编辑陈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