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河流底泥疏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河流底泥疏浚生物方法生物修复河流底泥疏浚土壤(底泥)生物修复技术1原位处理2生物通风、曝气3疏浚法河流底泥疏浚底泥污染物类型1.重金属2.营养元素经各种途径进入水体的氮、磷等营养元素3.难降解有机物PCBs、PAH等有机物河流底泥疏浚底泥疏浚及控制技术1.原位固定/处理2.异位修复技术3.疏浚底泥处置河流底泥疏浚疏浚方案的制定首先,应对污染底泥的沉积特征、分布规律、理化性质等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其次,应在比较精确的测量数据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疏挖深度、完成沉积物总量测算及总量调查,对疏挖范围及规模、疏浚作业区的划分及工
2、程量、疏挖方式及机械配置、工作制度及工期等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最后,对底泥堆放场地的选择、处置工艺的选取等都要有明确的技术方案,尤其要提出综合利用方案。河流底泥疏浚2.1疏浚深度疏挖深度的确定应综合考虑清除内源性污染、控制巨型水生植物的生长以及有利于生态恢复等问题。2.2疏挖形式底泥疏挖一般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方法是将水抽干,然后使用推土机和刮泥机清除表层底泥。第二种方法是带水作业,应用范围广泛,河湖疏浚都可用之。河流底泥疏浚2.3疏浚设备疏浚设备的选择需要考虑设备的可得性、项目时间要求、底泥输送距离、排放压头以及底
3、泥的物理和化学特征等。带水作业的疏浚设备基本有两大类:专用疏浚设备与常规挖泥船改造。专用疏浚设备多为国外产品,开发研制时间长,产品比较成熟,疏浚质量好。如日本生产的螺旋式挖泥装置和密闭旋转斗轮挖泥设备。河流底泥疏浚2.4底泥处置首先是底泥处置场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可容纳的底泥体积、悬浮固体含量、底泥颗粒分布、比重、流变性或者塑性、沉降特征等要素确定。疏浚底泥中往往含有各种类型的污染物质,很容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必须有切实可行的处置方案。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甚至要求在疏浚前对污染底泥进行生态风险评估。关于清除后污染底泥
4、的处置技术主要有堆存封闭法、污染泥集装化、生物修复和资源化利用等,应该鼓励在可能的条件下使污泥处置与综合利用相结合。河流底泥疏浚疏浚底泥的资源化利用各种各样的疏浚工程产生的疏浚底泥量日益增加,以往的底泥堆放,吹填和抛海等常规处置方式对环境造成了潜在的不利影响。因而,疏浚底泥资源化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河流底泥疏浚疏浚底泥的资源化利用1底泥常规处置方式及存在问题疏浚底泥常规的处置方式主要有堆放,吹填和海洋抛泥等方法,这些处置方法在解决了底泥出路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单纯堆放而不采取其它控制措施,一方面会占
5、用大量土地,另一方面会由于雨水的冲刷又会产生二次污染,而且其中有益成分不能得到充分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吹填处理的最大问题就是吹填用地问题,吹填地基一般非常软弱,在后期开发使用时需要花费昂贵的地基处理费用。此外,吹填施工往往出现泥水向围堰外部扩散,引起二次污染。海洋抛泥会直接造成渔场破坏,对海洋环境产生极大的潜在影响,很多国家已经立法禁止。河流底泥疏浚疏浚底泥的资源化利用2疏浚底泥资源化途径2.1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把疏浚底泥应用于农田、林地、草地、湿地、市政绿化、育苗基质及严重扰动的土地修复与重建等。科学合理的土地
6、利用,可减少其负面效应,使疏浚底泥重新进入自然环境的物质、能量循环中。土地利用能耗低,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安全积极的处理方式。河流底泥疏浚疏浚底泥的资源化利用2疏浚底泥资源化途径2.2填方材料可代替砂石和土料进行使用。与一般的土料相比,固化土具有不产生固结沉降、强度高、透水性小等优点,除可以免去进行碾压、地基处理施工外,有时还可达到普通土砂所达不到的工程效果。2.3建筑材料可以用作制作陶粒、制造砖瓦、制作瓷砖等方面河流底泥疏浚3疏浚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1)如果疏浚过程中采取的疏浚方案不当或技术措施不力,很容易导致底泥空
7、隙水中的磷及其他污染物质重新进入水体,也有可能在水流和风的作用下将释放的污染物质扩散进入表层水体。(2)底泥疏挖还能去除底栖生物,破坏鱼类的食物链。如果底泥被完全疏挖,可能需要2~3年的时间,才能重新建立底栖生物群落,不利于水生态的自我修复。河流底泥疏浚(3)疏浚项目施工期间可能对水域的航运、旅游以及水产养殖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也会产生一定的大气污染(如底泥堆放场的恶臭)和噪声污染,施工过程中的扰动也会对水域水环境产生二次污染。(4)底泥堆放场会受到自然降雨的冲刷,泥浆余水中可能含有重金属及氮、磷等污染物,这些问
8、题可能导致污染物随径流影响周围水环境。此外,底泥处置还涉及政策、经济、立法等诸多问题,对周围环境也有诸多影响,存在环境风险与生态风险。河流底泥疏浚工程实例1.苏州河底泥疏浚2.瑞典埃姆河底泥疏浚生物修复技术展望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对污染底泥修复的研究已越来越广泛,生物修复与其他修复方法相比,由于其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具有节省费用、对环境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