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论长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长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对策2005地理科学班赵树义指导教师张军[摘要]三峡库区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复杂,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三峡大坝的兴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地质、地貌环境脆弱的平衡状态。通过对三峡库区的研究,阐述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危害,并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相应措施,使三峡水库在对我国发挥防洪和经济等效益的同时,减少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做到三峡工程及其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三峡库区;水土流失;治理对策;可持续发展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下段,包括宜昌、万县、涪陵、黔江4个地区所
2、辖的5个市25个县,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水热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夏热冬暖。本区地质构成复杂,主要曲川东隆起褶皱带、人巴山褶皱带和川鄂湘黔褶皱带构成,属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抬升区。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山峰林立,河流深切,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其中。库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土地肥沃,年均温13〜18.5°C,年降水1010〜1385mm,且降水集中,4〜10月份的降水量在宜昌等地占全年降水量的85%,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年均口降水量不小于50mm的暴南FI数为2〜3犬,年均蒸发量为1300〜1700mmo据近期土壤普查资料,库区土地总面积841
3、02.4km2,耕地1.256万km:,该区人口密度达220人/kf,土地被过度开发利用。由于本区未受第四纪冰川侵袭,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据调查有2859种,且多属珍稀种属,天然植被受人为破坏较为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仅少数陡坡沟谷中有少量存在。在低山丘陵、沿江河谷人量存在的是近几十年人工营造的以马尾松、柏木、杉木、栋类为主,中山以华山松、F1本落叶松为主的人工群落。该区经济林植被十分发达,以柑桔、、甜柚、油桐、、茶叶、杜仲、黄藥、厚朴、板栗、猱猴桃、五倍了等为主要林特产品。二、库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危害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
4、之一,三峡库区又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其水土流失面积达5.1万km",每年流失的泥沙总量达1.4亿吨,占长江上游泥沙的26%,目前虽然不比西北黄土高原严觅,但潜在的石质化威胁则非常大。以水土流失严重的云阳县为例,全区土地面积3649km2,水土流失面积占67.4%,泥沙流失量209.10万吨/年。据观测,土层厚度15〜20cm、坡度20°的坡耕地泥沙流失量165.9吨/年。三峡库区大于15°的坡耕地约占耕地面积的56.7%,其中,坡耕地中人部分无灌溉条件,库区泥沙主要来源于坡耕地,水十•流失十分严重,成为三峡库区的主要产沙源。水土流失
5、严重破坏了三峡库区居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使土壤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严重的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是:1、土层瘠薄,地力衰退,土地生产力下降紫色土坡耕地是库区水土流失的策源地,41.6%的泥沙來自坡耕地,十•壤被水侵蚀后,侵蚀量人于成土量,土层逐年变薄,成了红石骨子十•,甚至基岩裸露。2、旱洪灾害频繁旱洪灾害主要受人气环流影响,但由于库区以山地丘陵为主,地表切割支离破碎,田高水低,水利设施差,莆提水困难,植被破坏后,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影响了库区小气候,加剧了旱洪灾害发生。1952〜1999年三峡库区伏旱频率63%,大旱频率22%。3、塘库泥沙
6、淤塞,影响工程效益由于森林植被破坏,土壤侵蚀加剧,人量泥沙随水下流,不仅土壤耕层变薄,而且泥沙淤积塘库河渠,提高了江河洪峰流量。据库区云阳县的调查,全县水利工程3120处,严重泥沙淤塞的占23.4%,照此卜•去,将人大缩短三峡工程寿命和灌溉、防洪、发电效益。总之,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呈现分布广、流失量人、治理难度高及危害严重等特点。三、库区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水土流失是一种自然现象,这方面研究成果颇多,但三峡水利工程建成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地质、地貌环境脆弱的平衡状态,使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有了新的变化。1、自然因素(1)气候因素三峡库区属中亚热带
7、湿润气候,夏季是三峡库区暴雨的极盛时期,热带两太平洋高压西伸入境,成为高温伏旱天气,同时又将南海及孟加拉湾一带的温湿空气带到重庆上空为降南提供水汽来源,并与贵州、湖北一带的西南气流结合,从东部河谷入渝,导致暖湿气流在库区北部与南部环流而形成暴雨、洪灾。三峡库区年降水量为1010〜1385mm,但季节分配不均,4〜9月为雨季,春末夏初多雨,5〜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且暴雨集中,历时短,强度人,是造成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山高、坡陡、雨量多、强度人的特点,使高山洪水直接对坡耕地造成威胁,加重了坡耕地的水土流失。(2)地质地貌因素①构造
8、运动形成的3个褶皱带控制着库区的北东、南西方向,形成盆周中、低山相对抬升,中部背斜山岭发育形成低山丘陵,支流顺山势走向汇入长江,比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