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119026
大小:5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1
《浅谈专项审计内控制度的操作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专项审计内控制度的操作方法随着内部管理工作的总体加强,内部审计的作用有了很大提升,但从内审的方式方法看,仍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因此内审工作必须转换思维、转变观念,逐步从操作规范型转向制度管理型,从而充分发挥制度作用,提升管理水平。一、内部控制的有机性要求内审工作转变模式、创新方法。内部控制是制定制度、执行制度、监督执行效果的整体过程,是现代金融管理的主体。整个过程中的各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层次清晰,控制紧密。因此,对内部控制的审计必须抓住这一特点,环环和扣,以控制效果为终极目标,以审验制度文
2、本为基础,以监督执行过程为主要防控内容,从而发现问题,提出修订制度文木的意见,不断夯实制度管理的基础。当前,基层行对内部控制审计的方式既有专项审计,也有全面审计中的分组内容。无论是哪…种形式,局限于制度文本审验的基础层面工作较多,难度较大。从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上看,方法陈旧,手段落后。审计人员对制度文本的审验看得多而全,前后横向比照少,对制度本身的约束力、防控力、系统性、有效性、前瞻性研究得不够深透。对执行过程的监督提得多、实际操作的少。由于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加Z审计人员综合业务技能的缺乏,使过
3、程监督流于形式。具体表现在检查年年搞、问题次次有、年年查出老问题,不是漏章就是登记簿缺项等表面问题。类似问题多是表面浅知,不足以及里深究,导致纠改不够彻底。因此必须把内部控制作为有机的整体來看待、來分析、来研究。审计时,遵循这样一个思维过程:首先要研究内控制度的覆盖面,有无风险岗和风险点漏项。其次要研究科室内部制定的有关专项制度是否经集中讨论通过,特别是上级行有明文规定的,一般不能做调整和修改,只应作适当补充,保持制度统一性。再次制订的内控性制度、措施和办法,必须具有一体性、关联性和互束性,要十分注重制
4、度对操作程序的约束。只有这样,制度才能发挥内控的实效性,并不断促进内部管理向更高层次发展和提升。二、准确把握内控审计切入点,充分揭露内控制度风险。按照上述设想的审计过程,实施审计时,必须认真阅读和研究每一项内控制度,分析、判断内控制度的可能风险点。主要考虑以下儿方而:一是内控制度制定的程序是否规范,是否是在群众中充分酝酿、反复讨论的基础上生成,有无个人意志行为存在。二是内控制度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操作能否做到简便易行。三是内控制度在职责定位上是否做到严密、准确,奖惩是否分明、适度。四是制度间的衔接能否体现
5、出业务操作环节的把关要求,职责划分是否科学、合理。五是内控制度是否进行过可行性分析论证。六是内控制度是否根据业务、职能变化及时进行修改。七是内控制度是否含盖了所有应由制度来约束、规范的行为。针对以上对内控制度可能风险点或者潜在风险点的分析、查找,内控审计应从以下儿方面切入:一是查看制度尤其是业务操作的规程是否齐全,各经办人对操作规程的熟悉程度如何。在业务操作屮是否按规程进行,有无违规行为,对违规操作者,是否按相关内控制度规定进行处理。二是通过和职工谈话了解每项制度的出台是否通过群众充分讨论,反映出群体智
6、慧。三是查看每年的职工大会、职代会资料、行务会和党组会等会议记录,看对制度的修改是否及时、是否符合程序、有无对修改事项进行说明。四是进行问卷调查,征询对内控制度运作的情况反馈和自我评价。三、正确评价内控机制的有效性内控制度审计的终极目标是促进控制机制有效性的不断提升,每次审计都应对控制的有效性作出科学、规范、公正的评价。评价过程中,要认真执行和贯彻总行下发的《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的要求,充分评价内控机制遵循“四项原则”的程度。即有效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应将审计结果和
7、日常监督情况以及其它业务专项审计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与同级行和上级行既定的制度进行比照,予以同类分析,从中找出潜在风险,提岀修订和改正意见。不断提高制度的合法性、规范性、全面性和权威性,提升制度的控制能力。总之,搞好内部控制审计除应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外,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十分重要,特别是各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起到关键作用。同吋审计人员的行政类属关系改革更是不容忽视,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派驻制将更有力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一是加强内审人员的业务培训,可以通过停产学习、以会代培、项目审计前培训以及自学等多种方式加
8、强学习,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二是在目前体制下,应加强中心支行内审科组织全辖统一开展审计项目的力度,解决支行审计人员不足、素质低下、同级监督难等问题,逐步减少支行自选审计项目,口至取消。形成更大范围的制度严密、操作规范、政策统一、处罚适度、考核公正的内部管理格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