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100077
大小:5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0
《学生核心素养的结构模型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学生核心素养的结构模型研究【摘要】深化中小学基础课程改革,以此促进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基础教育新课改已经从以知识为中心到能力为主,到提出素质教育,如今提出以核心素养为本。为此,本论文力图通过对国际核心素养研究以及核心素养相关理论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筛选核心素养要素,为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核心素养建立一个完整的结构模型,并依据模型,提供进一步开发、编制可操作、可测量、可评价的评价标准。【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生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刖B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相关文件,其中提到:“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
2、标准。”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都一步步走向具体化,可操作化。一、核心素养的相关理论和概念内涵“核心素养”一词并不是凭空捏造,它的出现源于三大研究领域,主要是“人格构成及其发展”研究、“学力模型”研究以及“学校愿景”研究。笔者认为,核心素养要素的确立必须建立在国家需要、社会需要以及个体需要的基础之上。核心素养注意“核心”两字,这就区别于一般的素养和能力,国家、社会的需要多样化,个人需要个性化,如何确定哪些素养是核心?学生应当如何把握住核心素养,即评价标准确立。二、基于国际核心素养的内容结构看其界定特点关于核心素养得研究由来已久,根据笔者参考的文献,在此简单阐述其中三种代表性的三种主要的核
3、心素养模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的九大核心素养要素运作、美国的核心素养结构模型一一“21世纪技能”、芬兰模式。三、学生核心素养的结构模型及其评价标准1.学生核心素养的要素确立。对于各国或国际的核心素养要素,辛涛等人就试图将所有的核心素养框架按照OECD三个核心素养框架进行分类。而根据其他国家和组织对核心素养的界定特征以及理论基础,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核心素养要素:(一)基于学生个体发展笔者就学生基础教育学龄段的小学教育这一阶段进行细致阐述。小学教育与教育体系内其他教育阶段相区别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基础性、全民性、义务性和公益性等方面。而最重要的特性是基础性,其核心
4、是奠定儿童长远发展的基础。(二)基于学校课程体系建立我国的课程体系应至少含有以下四个部分: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内容标准,教学资源,质量评价标准。(三)基于社会需求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学生核心素养的建立,主体是学生而不是人,因此区别于把“人”在这社会需要的能力与“学生”进入社会的能力素养。有一句话被经常提及,学校就是个小社会。(四)基于国家教育培养目标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问题,是对教育目标的另一种诊释。基于这样的目的,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是涉及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构建核
5、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而在构建中,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人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1.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建立。在借鉴和自我的思考之下,只能粗略勾画一个自我觉得“应然如是”的学生核心素养结构模型。从核心素养要素的确定,即从个体、学校、社会以及国家的不同层面入手,分析出有如下几点学生核心素养:(1)基础要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2)方法论要素:学科素养、思维能力和解决
6、问题的能力;(3)行为要素:合作沟通能力,信息素养。三种结构类型中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关乎行为的核心要素存在于人与社会之中,行为背后的支撑源于个体的方法论主宰,最后方法论的核心素养是由于基础要素的存在而形成稳定的方法论。三种核心素养的内容构成学生个体从理论到实践的总体框架把握。结语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将从单一知识、技能转向综合素质,从灌输式学习走向探究性学习。我国的基础教育不断具体到课程改革上,由此发展到核心素养的结构建构和评价,也成为当下的一个热点教育问题。【参考文献】[1]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2]钟启泉.核心素养的
7、“核心”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15-04-01007.[3]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4].教育部:研究制定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J].中小学德育,2014,05.作者简介:黄文春(1990-),女,汉,四川内江,研究生,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成都市,课程与教学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