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088187
大小:5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0
《对于他者思想发展脉络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于他者思想发展脉络探析他人问题在21世纪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例如,德国哲学家托尼逊就曾在自己的书中把他人问题比作是20世纪第一哲学的主题。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他者”问题在西方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思想和文化领域都被各方所关注。他者问题在全世界的兴起不仅给哲学界带来了活力,也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带来了机会,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资源开发。他者问题能够引起社会上的广泛重视,不仅是因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理论多元化的潜在要求,同时也是哲学发展到现在结合现代的社会背景的新发展,更是人类开展新的自我认识的途径。西方许多思想家都或隐或显地在自己的著作中
2、表露出这一倾向,比如,胡塞尔的“主题间性”或“主体际性"、海德格尔对此在共在的关注、萨特的“他人即地狱”理论、勒维纳斯、拉康、后殖民文化理论等。这些思想家对于他者的诉求使得他者思想不得不引起学者们的重视,从而成为当代哲学界的一个焦点。他者问题的在国际哲学领域的突显,使得国内外学者纷纷参与并讨论,但对于他者的问题的形成,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目前笔者认为有两个比较集中的看法。一种认为在哲学发展史上,黑格尔为“他人”问题的讨论打开了一个缺口,但真正将这个口子撕开的却是现象学。(颜岩《拉康“他者”理论及其现代启示》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现象学的奠基人胡塞尔以及他的弟子萨特
3、和勒维纳斯都是以此为基点开始他们对“他者”问题的研究。另一种说法较为渊源,认为他者思想早在柏拉图哲学中就有隐含,在张一兵教授的《大写他者的发生学逻辑》中写到:“只有在不是你的理念中,人才能认识自己。在一个外在于自身存在的东西上才能认同和确认自己,这恐怕是最早的他性逻辑。”(张一兵《大写他者的发生学逻辑》,《学海》,2004年第4期)同时,张一兵教授强调他者理论真正的奠基者,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费希特和黑格尔。但他者思想真正的在哲学界兴起可以说是现象学的贡献。笔者认同张一兵教授的说法,他者思想早在柏拉图哲学中就有显现,但他者思想真正的在哲学界兴起可以说是现象学的贡献。从根本上说,
4、对他者思想首次进行较全面的研究是现象学。而胡塞尔是现象学的奠基者,在《笛卡尔式的沉思》([德]胡塞尔,笛卡尔式的沉思[M]•张廷国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等著作,尤其是《第五沉思》中,胡塞尔集中探讨了他者问题。胡塞尔承认其他的自我就是他人,这个他人并不只是通过自我来表达的东西。首先是我感觉到有不是我的他人存在,一方面我感觉到的他人不是自然物,而是感觉的对象。另一方面,我同时感觉到他人对这个世界来说也是和我一样的主体。自我映现了他人,但不是原本的映现。我本人与他人大体相同,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相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胡塞尔并不把他人看作是由自我的意识而衍生出来的
5、,但是作为他人的主体是被自我意识提前就感觉到的。对于胡塞尔的先验自我,海德格尔在接收这个概念的时候并不是完全的接受,他用此表达了对于胡塞尔的先验自我的理解,并把这个此在的存在确定为世界中的客观存在。萨特不认同海德格尔的观点。“他人就是地狱”。(杜小真.《存在和自由的重负》.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第208页)体现了萨特对于他者的观点。萨特认为,别人的注视严重的干扰了自我的自由,自我本来是自由自在的存在着,可是他人却进入自我的存在,干扰了自我的纯粹意识,更干扰了自我自由的状态,所以,他人的存在对于自我来说是有敌意的。因此,萨特认为,他人对于我来说就是地狱。勒维纳斯把他者理论发
6、展成绝对他者,在勒维纳斯的他者伦理中,核心的问题是责任问题。“人类的本质首先不是冲动,而是人质,他人的人质”(勒维纳斯:《上帝、死亡和时间》,余中先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9页)人质关系在勒维纳斯那里跟普遍意义上的人质关系是不同的,它是指一种绝对的责任关系,是自我对于他者的责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他者”思想是建立在社会关系与实践的基础上的,首先,从个人出发阐明了个人之所以称为人是因为他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社会中的人。在客观世界中,原子是非常小的,人的肉眼是无法看得见的,而且一个原子是无法起到任何作用的,它只有与其他的原子相联系才能起作用。同样,如果一个人离开社会而
7、独活,那么与动物无异,只有自然属性,没有社会属性。所以,个人是不可能离开社会而独活,必须要与他人相处,交往,完成一个人成为人的属性。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李殿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中,马克思对于人的探究更是一语惊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此,马克思以"无声的类”将费尔巴哈肯定的人之自然存在和情感关系边缘化为一种物性基础,人的真正存在成了一定的历史性生产之上全部社会关系之建筑物。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将人进一步界定为是建立在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