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032136
大小:1.33 M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0
《高三历史近代科学技术革命复习考试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近代科学技术革命【课标】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2.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3.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考点1】物理学――牛顿经典力学1、牛顿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和物理学家,2、成就(贡献):3、影响①对人类解释与预见物理现象,为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奠定了基础,标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自然科学角度)②牛顿力学和热学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生产力和社会发展角度)③
2、为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基础(哲学角度)【考点2】生物学――达尔文与进化论(生命起源)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1)创立过程:(2)主要内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3)论证:赫胥黎(4)影响:【考点3】能源领域的革命1、瓦特与蒸汽机(1)背景:①英国工业革命迫切需要解决动力不足的问题;②生产力发展的呼唤。(2)发明者: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3)过程:①1769年开始改良蒸汽机,工业城市之母;②历经20多年完成对纽可门蒸汽机的革新。(3)意义:①解决了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 ②最终
3、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 ③推动了火车、轮船等新交通工具的出现,带来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④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2、爱迪生与电的应用(1)背景: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②现代工业生产的动力和能源要求;③科学新发现的推动(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法拉第)(2)过程:①发电机的发明——电气时代到来标志(1870年,格拉姆)②“发明大王”爱迪生贡献:发明、改造了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4、3)影响:①掀起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②改变了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将人类社会推进了电气时代。【小结】:1.近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表现科学家国家主要成果地位哥白尼波兰提出太阳中心说近代天文学奠基人伽利略意大利 开创近代科学“近代科学之父”牛顿英国牛顿经典力学 奠定了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达尔文英国 生物进化论生物学领域掀起一场划时代革命瓦特 英国改良蒸汽机蒸汽机成为改造世界的动力机械爱迪生 美国 科技发明“发明大王”2.近代科学与中国传统科学的区别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特点包括三
5、个方面:第一,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5-服务于生产并为统治国家所用;第二,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接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第三,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而这些技术又不具有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社会生产力。西方近代科学的两大特点:实验性和数学表达方式。实验性就是可以用实验的方法反复再现科技发现成果,数学表达就是可以用代数式来说明成果的内容。这与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形成截然不同。【检测题】《科学的旅程》一书认为,“在科学上,没有一个理论能够说得到了完全的‘证明’,当新事实或新的观察结果出现时
6、它必定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和审视。正是科学这一不断自我纠错的特性,使它成为人类理解自然机制最为严谨也最为有效的手段。”下列史实符合该论述的是①从亚里斯多德学说到自由落体定律 ②从神创论到生物进化论③从万有引力定律到电磁感应理论 ④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答案解析】收起︽C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世界最伟大历史人物,下列人物位居前20名。关于他们入选理由的叙述,不正确的A.孔子:开创了儒家思想和私学,对后髓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
7、响B.达尔文:创立了“自然选择”生物进化论,从科学的角度使整个生物学科发生了革命C.牛顿: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飞跃D.爱因斯坦:继承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答案解析】收起︽D网友解析︾牛津大主教威尔伯福斯在一次辩论中认为:从达尔文先生的理论当中,我们只能得出两种结论:要么是人类缺少一个不朽的灵魂,或者相反,每个动物、每种植物都有一个不朽的灵魂,这种观点A.认为达尔文在科学成就上毫无建树 B.实际上承认了宗教神权思想存在C.肯定了达尔文对人类进
8、化的观点 D.有意曲解达尔文的观点否定进化论【答案解析】收起︽D“科学革命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飞跃,技术革命是人改选客观世界技术的飞跃。而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又会引起全社会整个物质资料生产体系的变革,即产业革命。”下列各选项中,符合这一规律的是 A.牛顿力学体系——蒸汽机——工业革命B.电磁感应理论——发电机——第二次工业革命C.内燃轨——汽车、飞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