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011515
大小:68.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1-20
《资源环境审计问题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资源环境审计问题研究摘要: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在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环境问题正在深刻影响人们的健康生活。环境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障,没有可持续开发利用的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是不能健康生活的。为此要加大资源环境审计力度,提高对环境保护的治理,切实促进我国资源环境的改善。关键词:资源环境审计对策1我国资源环境审计发展现状资源环境审计不同于其他的一般审计,资源环境的审计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主要是审计组织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对被审计单位资源环境会计信息披
2、露的内容进行真实性、合法性验证,在此基础上做出资源环境的审计报告。1.1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类型目前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在具体操作实践时,主要以财务收支审计和合规性审计为主。审计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财务会计。在审计方法方面现阶段主要使用分析性复核、座谈、调查等传统的审计方法。审计方法的选择要结合我国资源环境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更新审计方法,运用较为成熟科学的审计方法是审计工作质量的保障。1.2我国资源环境的审计对象主要包括环保资金的使用情况。我国目前的政府环境审计仍以环境保护资金审计为主,其中包括
3、对环保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环境保护项目计划和目标执行情况、专项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真实性等方面进行审计,以确保环保资金的合法合理使用,减少损失浪费。提高资源环境保护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大对资金落实情况的持续监督。1.3审计实施的方式以强制审计为主。在环境资源问题不断加深的今天我国的环境审计工作也面临巨大的压力。提高审计的时效性是做好环境资源保护工作的第一步,但是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环境审计是增加其成本的,这就导致不少企业逃避环境资源审计,甚至有的企业在准备审计材料时弄虚作假。这就要求审计组织必须以强有力的
4、强制性审计为后盾,严格落实审计政策,打破企业的保护主义,真正强化对环境保护资金的监督。1.4审计项目的确定线索以现实存在的重大环境问题为主要对象。政府的环境资源审计机构充分关注在环境资源方面发生重大事故和已暴露出问题的企业单位,现实中像企业的严重污染水体、空气,大量浪费自然资源和重大决策失误等问题,应该从重大的环境资源突发事件中积极寻找线索,做好环境资源的科学审计。1.5法规政策和制度执行以合规性审计为主。在环境资源审计的过程中牵涉到各方的利益。中央和地方之间,地方和地方之间,地方内部不同地区之间
5、,企业和政府之间,利益错综复杂。在过去有不少盛行保护主义,还冇对环境资源的审计认识不清,不够重视。坏境资源的审计政策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基于这种情况,现阶段在环境资源审计时应将合规性作为资源环境审计的重点,努力发现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加大对审计工作的监督。2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难题及原因分析2.1对资源环境审计认识不足,审计环境亟待优化。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资源环境保护问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生态文明并没有成为执政理念,资源环境的审计也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认识。2012年中共I•八
6、大报告第-次把牛态文明建设提升为执政治国的总体部署,形成“五位一体”战略。而在此之前的发展事实表明:我国虽然已经基木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却没有建立起对应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的市场机制。由于市场没有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导致了环境的口益恶劣和生态的不断退化。由政府直接配置资源或者政府不合理干预资源配置的程度和领域既深又广。比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出台五花八门的优惠政策,降低环保标准招商引资,催熟产业转移,加剧产能过剩,造成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再比如,山于税收和价格机制不合理,
7、难以有效抑制对资源及资源性产品的过度需求,工业用地、水资源、能源等价格偏低,占用湖泊、河道、湿地、林地的成本过低或基木无成本,远远无法弥补生态破坏后的修复成本。30多年来,屮国在生产世界上最多产品的同时,却让生态产品成为了自己最短缺的产品;中国在制造快速增长的经济奇迹的同时,也让生态差距成为了自己与现代国家最大的差距。2.2相关法规体系不够完善。我国从1979年开始环境保护立法,到2014年,已经制定了30多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和千余件法规、规章,建立了不少制度。但由于缺乏对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
8、、社会建设的整体考虑,出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制度木身不系统、不完整;二是已经建立的制度无法得到有效实施,《环境保护法》也因此被称为“软法”,广受诟病。由于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制度没有完全建立,全民所有的自然资源资产,其所有者不到位,无法从源头上遏止资源浪费和过度开发问题。2.3政府和官员决策水平影响资源环境。我国环境的严峻现实与不全面、不科学的政绩观及干部任用体制有极大关系。如果让GDP成为衡量一个官员政绩的惟一“硬指标”,地方政府官员必然会在追求经济效益以博取政治资木的目标驱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