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010923
大小:79.7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0
《XX考风考纪的主题班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XX考风考纪的主题班会 导语:诚实守信是做人立身之根本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优秀主题班会欢迎查阅谢谢 一、活动目的: 在本学期考试即将来临之际为响应学校号召积极加强考风考纪教育加强学生对诚信应考的认识为使同学克服侥幸心理严格遵守考试纪律如实汇报自己的考试成绩交一份诚信答卷严肃考试纪律对同学开展深入思想的教育努力确保本学期不会出现考试作弊现象要求同学们进一步的提升自己的思想和自身素质引导和督促同学促进学校的校风、学风、考风建设争做文明的大学生让每一个同学知道考风
2、考纪的重要性杜绝考试作弊现象全面改善学院的校风、考风机自10151班于XX年6月21日星期五在一教414组织开展了“考风考纪”主题班会班会的名字为:“期末考前动员” 二、活动时间: XX年6月21日星期四 三、参与人员: 辅导员:陈春燕 机自10151班全体同学、 机电10151班全体同学 四、活动具体内容 1.7月13日我们的湖北实习陈老师强调实习期间的安全和为人处事的相关事项 2、又是一学期期末了陈老师再三督促同学们促进学校的校风、学风、考风建设
3、争做文明的大学生让每一个同学知道考风考纪的重要性杜绝考试作弊现象 3、再三强调在外实习期间一定要注意自身财物的保管和自身安全 4、强调天气炎热不要私自下河或去水库游泳一定要珍爱自己的生命 5、表扬我们班唐发顺、肖光飞两位同学在贵大“机械制图大赛”手工制图环节获得优异成绩 五、总结 班委向同学们发出了关于“遵守校纪校规端正学习态度;严肃考风考纪确立诚信之本”的倡议组织学生统一进行学习从思想和管理两方面规范学生文明考试端正学生们动机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以加强同学们的自觉性树立良
4、好的校风、学风、班风 最后有很多同学都对考试舞弊的现象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列举了一些舞弊的手法有的谈到朋友舞弊后受到的各种处分等等这些事件都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让同学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考试舞弊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最后陈春燕老师对本次班会进行总结发言谈到诚信的重要性号召大家认真备考考出优异成绩 时间:x年x月x日 参与人员:x班全体成员 班会目的:使大家尽快的进入复习状态并且认识到作弊的危害做到诚信考试班会过程: 1、主持人:本次班会的主题是“考试与诚信”这个话题是大家年年
5、讨论的话题这次班会同样与这个话题有关希望本次班会能够给大家一些好的方法 2、班长讲解“如何正确理解诚信?”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这是荣辱观之精要诚实守信是做人立身之根本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诚信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诚”是讲诚实诚恳诚恳是立德立业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诚实指言行与内心思想一致不虚假;守信用指信守诺言说到做到不失信“信”是讲信用信任诚信是做人的美德“诚信”是规范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诚信乃立身之本
6、无信则不立作为精神道德层面的东西讲诚信要靠自觉要树立诚信的为人形象“诚于中而形于外”诚信是心灵美的具体表现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对于不诚信的人不仅要使之受到舆论的谴责而且要在行为上受到惩罚一个以诚实守信为荣的人终生成功可以说已成定局安身立命建功立业只要坚守“诚信”二字必然终生受用不尽想不成功都很难诚实守信的人胸怀宽广海纳百川虚怀若谷言必信行必果勇敢地承担责任铁肩承担道义善行天下为公向心力、凝聚力非同凡响登高一呼响应者众不论是做各项事业还是从事经济活动都有众多的追随者、响应者、忠勇效力者所进行的事业没有不成功的
7、道理而诚信缺失、见利忘义的人则心胸狭窄惟利是图心理灰暗虽可能一时一事占点便宜获取蝇头小利或小有成功但决不会有大作为和长久发展与成功缺失诚信首先丢掉的是道德、人格和品位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知荣辱者首先确立做人以诚信为荣、诚信为本诚信作为一种人生境界是一个高品位的人终生最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拥有万贯资财不足以炫耀而缺乏了诚信一切都黯然失色拥有诚信者走遍天下无所顾忌幸福和成功随时随地会降临诚信为荣祛除私欲奉公守法方能行得正、坐得稳、心自静缺少诚信就是缺失崇高和壮美就无法摆脱平庸和无聊、欺诈和
8、虚假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诚信者的前景永远是壮阔的时空永远是绚丽的不诚信者的道路则是短暂的前景是渺茫的诚信缺失不论是做人、经商注定都是要失败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只有诚实守信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静夜细思量诚实守信与缺失诚信个更利国家、社会、人民和自己作一番比较不是多余的古今有大德、成大器、建大功、立大业者无一不是德高才厚、诚信立身的高品位之诚信即诚实守信具体来讲就是忠诚老实忠身康宁诚信是事实求事的表现是表里如一的表现是尊重生活的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