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001980
大小:57.5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0
《题西林壁古诗配图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题西林壁古诗配图画 《题西林壁》这首诗是苏轼被贬途中与友人参廖子同游庐山时所写下面为大家分享了题西林壁的原文及赏析欢迎欣赏!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鉴赏 苏东波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他的文章诗词或一时的即兴之作或是触目所见有感而发都是自然的流露顺乎天性他不忮不求
2、随时随地呤诗作赋纯然表达心中所感那么道健朴茂字字自心肺间流出其在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从前专限于描写闺怨相思的词上开扩其领域可以谈道谈禅谈人生哲理《题西林壁》就是其哲理诗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在这十几天中写了很多诗其中有写自己感受的有写山中景色的都有唯独这首《题西林壁》是这七首游庐山诗组诗的总结之作而这首诗《题西林壁》的最后两句又是这首诗的总结之笔、点睛之笔、生花之笔因为这两句诗它告诉你一个道理我们之所以进到山里以后看到了景色各不相同是因为我们进到山里了这叫入乎其内 你入乎其内的时候总是看到一个一个局部的山体永远看不到山的
3、全貌若想看到山的全貌那须得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出来以后你再来看山你会有一种新的不同的感受入乎其内你看到的是山的局部看到的是山的一个一个千姿百态的山景出乎其外你才能看到山的全貌山的概貌山的整体的感受 所以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告诉我们一个普遍的道理它不仅仅是看山看山是如此看人、看事、看历史、看社会、看人生、看世界、看宇宙莫不是如此入乎其内你能看到的是微观世界出乎其外你看到的是个宏观世界宏观跟微观的结合你才能对这个事物有一个整体全面的了解这就是这首诗最高明的地方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整体上打量绵延起伏
4、的庐山因而目光所及丘壑纵横、峰峦起伏但是诗人客观指出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苏轼没有描写具体景观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体印象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个局部由此追溯起来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爱因斯坦相对论需要一个参照物认识事物同样辨明事理同样需要参照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
5、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它启迪我们认识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学者钱钟书说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又是大不幸看了这个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瞧不起宋诗的明代人说宋诗学唐诗而不象唐诗这话没错就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象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维肖而不维妙象唐诗而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宋诗以意取胜靠的就是在诗歌中发议论来实现在诗歌中议论与写景叙事抒情是一样
6、的都是十分重要的表现手法我们强调宋诗议论不是说唐诗不议论主要是宋诗的议论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到了无所不议的地步有点甚至通篇议论宋代诗人总喜欢在诗中用议论来表达人生哲理这与宋代理学发达大有关系不少理学家就经常写诗钱钟书因此指出了双重情况:“借讲学的籍口来吟诗或借吟诗的机会来讲道学”这道学就是理学理学家提倡“文以载道”对宋诗风格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里也用苏轼的诗来作说明唐人写庐山的诗最著名的就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抒情兼议论说的仅仅是瀑布的高而苏轼的《题西林壁》就富于“理趣”了诗的开头两
7、句是总写庐山“远近高底”的千姿百态一般来说接下来是展开具体的描写然而苏轼笔锋一转就从横看侧看庐山的形状多变来进行议论了诗人以游山观景来比喻为人处世由看山而提出了一个富于哲理性的命题:看问题必须超越个人狭隘的空间摆脱一己之偏见 以看山来设比喻再议论开去这是对诗的比兴手法的创造性应用是一种质的升华从苏轼这一手法的应用我们可以看出宋人“以文为诗”和“哲理”、“理趣”的妙用所以说宋诗在唐诗的基础上“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是不应该因其“议论”而轻易否定的而明人反对宋人议论却使自己在另一条叉道上走得更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