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001509
大小:57.05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0
《《题西林壁》之佛学感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题西林壁》之佛学感悟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提示深刻的哲理 1.题西林壁——写在
2、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 2.横看——从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4.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 5.缘——因为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
3、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个人认为苏轼当时写这首《题西林壁》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赞美庐山之美美丽的庐山是世界级名山地处江西省北部风景区总面积382平方公里山体面积282
4、平方公里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东偎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雄奇险秀刚柔并济形成了世所罕见的壮丽景观“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更构成一幅充满魅力的立体天然山水画历史造就此山文化孕育此山名人喜爱此山世人赞美此山第二、佛学哲理当时苏轼游览完庐山后入住西林寺庐山西林寺坐落于庐山北麓建于东晋太和二年(公元36年)由太府卿陶范创建为庐山北山第一寺 初是沙门竺昙结庵草舍死后慧永继承师业到晋太元二年江州刺史陶范为之立庙命名为西林寺自晋至唐一直鼎盛元为兵焚明修又毁此后长期不复现寺近年重修庙宇宏敞佛像高大规模不亚当初别致庄严庙中原有一幅墙壁苏轼来游看
5、到壁前前人题诗甚多顿时兴起索笔《题西林壁》传为千古佳诗其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一句极具哲理 苏东坡的《题西林壁》大概就不简单是小学课本所说的这种意味那么这个和佛学有什么关系?和佛教有什么关系?研究苏东坡的人指出《华严经》这是佛教非常有名的一部经典《华严经》里有两句偈语说是“种种差别如沙数”说在这一微尘里世界还是很丰富大小的刹那的这种区别就像恒河沙数无量多的区别如沙数;“平坦高下各不同”这个句式都很像说句式像难道苏东坡就一定受它的影响?我也不是说一定受但是还有一个小证据就是苏东坡的弟弟苏子由说过说我们老兄自从读了《华严经》他的诗文都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所以像这样一首诗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它的
6、哲理它所展现的境界很可能都和他的佛学修养有一定的关联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像朋友之间的交往你永远不知道对方心里究竟想的只有他自己才知道所以朋友之间的交往需要用心的去沟通用心的去维护之间的感情用心的去经营此是个人对文章的不成熟的想法而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