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998449
大小:76.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20
《试论北宋科举制度改革对文学发展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北宋科举制度改革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周改平陇东学院历史系甘肃庆阳745000摘要:科举制从隋产生至清灭亡,历经一千三百余年,对中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彩响。北宋科举制度改革在中国科举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一系列措施对当时的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就北宋科举制度改革对文学发展繁荣产生的三方面影响,即提供了人才、发展坏境、文化氛围做一探讨。关键词:北宋科举制度文学发展北宋是一个兵多而弱、官多而庸、财多而贫的王朝。仁宗时苏轼上奏折,认为当时有三患:一患无财,二患无兵,三患无吏。北宋国势、武运的衰弱,与文化的繁荣特别是文学的繁荣形成强
2、烈的反差。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经指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⑴这就不可避免地引起后人的反思,文学的高度发展与北宋科举制度的改革密不可分,下文就其进行阐述。-北宋科举制度的改革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它初设于隋朝,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设立进士科,由于初创,终隋一朝并未形成特定制度。唐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开科取士体制,至唐时大臻完备。”⑵唐代科举的科目繁多,但“大抵众科之中,进士尤为贵,其得人最甚焉。”⑶“进士试诗、赋及时务策三道,”“大和八年(834年),礼部复罢进士议论,而试诗
3、赋。”⑷唐代主要以诗歌取士,进士科的考试对唐代诗歌的繁荣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北宋科举制度发展成熟。“宋承唐制,抑乂甚焉”,⑸一方面继承了唐制,而另一方面乂进行了改革。北宋科举制度改革的内容主要冇以下几个方而:第一、扩大取士名额和放宽应试条件。唐代科举每榜录取进士一般为三十人左右;宋太祖时,进士登科的也不多,一般是岁取十人左右;宋太宗时逐步放宽,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取进士一百零九人;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取进士四百零九人,进士外诸科两千一百二十九人。北宋中期由科举入仕的人数更多,仅仁宗一朝,十三次科举,即取进士四千余人,诸科五千余人。⑹北宋
4、的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及第,二等称赐进士出身,三等称赐同进士出身。凡应试者,无论家庭贫富、郡望高低、年龄大小,甚至于“工商、杂类”岀身之人,皆可投牒口进,允其应举;只要文章、诗赋合格,一视同仁予以优惠照顾,对边远地区家境贫寒者,也予以食宿等照顾。《续资治通鉴》卷第六屮记载开宝二年(969年)十月,宋太祖曾下诏日:“国家岁开贡部,敷求俊义,四方Z±,无远列届,而经途遐阻,资用或缺,朕甚愍焉!口今西川、山南、荆湖等举人,往来'给券'”,即由官方给进京应举的凭证,一路由驿站供给食宿。科举考试的规模在宋代明显地扩大化了。第二、确定殿试制度,禁止公荐。殿试乂
5、称“廷试”,即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发生了一件意外事件:下第举子徐士廉以为取士不公,击鼓自讼,皇帝亲自升殿考试。《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之二记载道:“(开宝)六年二月二十八日,翰林学士李昉知贡举,合格进士宋准以下十一人。系下第人徐士廉打鼓论榜,诏于讲武殿重试,通放二十六人,贬试官李昉秩。御试自此开始。”从此殿试成为制度化的最高一级考试。为此,宋太祖很得意地对近臣说:“昔者,科名多为势家所取,朕亲临试,尽革其弊矣。”⑺参加殿试的,以礼部试正奏名进士,诸科为主。除此Z外,皇帝往往卜•诏特许部分在礼部殿试中屡遭失败而久困场屋的举了
6、直接参加,叫“特奏名”。景祐元年(1034年)诏书规定:“进士五举年五十,诸科兴举年六十;尝经殿试,进士三举、诸科五举;及尝预先朝御试,虽试文不合格,毋辄黜,皆以名闻。”⑻这对士人的吸引力无疑很大。而且,皇帝卜•诏禁止公荐。通榜公荐法是唐代科举制度中所允许的推荐考生的办法,由丁此法给请托留有可乘Z机,公荐实际上很容易变成私荐。宋太祖看出这一问题,《宋会耍辑稿•选举》中记载到他于建隆三年(962年)卜•诏日:“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既擢第于公朝,宁谢恩于私室?将惩薄俗,宜举明文。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贡举官……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
7、、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赵匡胤禁止及第举人对知贡举官的谢恩仪式有其道理,也有利于使及第为官者效忠于皇帝而不是对录取门己的主考官感恩戴徳。为根本改变因私荐人的状况,乾徳元年(936年)赵匡胤又下诏规定:“礼部贡举人,自今朝臣不得更发公荐,违者重置其罪。”到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以后,又多次重屮了这一禁令,随着后來科举考试进一步严密化和客观化,荐举因素最终被完全排除。这几项措施使自唐以来的“座主门生”传移为“天子门生”,“天子门生”便成了科举场中的最大荣耀,对士人具有巨大的诱惑力,各阶层知识分了勤奋学习,纷纷投向仕途。第三、严格考试制度和规则。
8、首先,实行糊名,亦称“弥封”,即考试时将试卷上考生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來,以防教官循私。这种办法始于武则犬时期,但只在吏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