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因果关系“得”字句原因事物、原因动作语义特征探究

表因果关系“得”字句原因事物、原因动作语义特征探究

ID:45985996

大小:6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19

表因果关系“得”字句原因事物、原因动作语义特征探究_第1页
表因果关系“得”字句原因事物、原因动作语义特征探究_第2页
表因果关系“得”字句原因事物、原因动作语义特征探究_第3页
表因果关系“得”字句原因事物、原因动作语义特征探究_第4页
表因果关系“得”字句原因事物、原因动作语义特征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表因果关系“得”字句原因事物、原因动作语义特征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表因果关系“得”字句原因事物、原因动作语义特征探究摘要:我们以表现因果关系的“得”字句作为研究对象,在语料统计的基础上,对“得”字句的原因事物、结果事物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同时发现:"得”字句的原因事物的典型为“人”,原因动作的典型为'‘行动类”。关键词:因果关系;"得”字句;原因事物;原因动作;语义(一)原因事物连接式“得”字句的原因事物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某物,还可以是某个事件。据我们掌握的语料,在397个连接式“得”字句中,原因事物由人充当的共291例,占73%;原因事物由物充当的共80例,占20%;原因事

2、物由事件充当的最少,只有26例,仅占7%o原因事物为人。例如:(1)黑娃辨出来是郭举人的两个亲门侄儿,跑得气喘吁吁的。《白鹿原》(2)他……,急得大哭。《白鹿原》(3)你…弄得一家子都不得安生…。《我爱我家》(4)他们弄得我们党内同志不敢讲话。《邓小平文选》句1的原因事物是“郭举人的两个亲门侄儿”,承前省略,是两个具体的人;句2的原因事物“他”(即“白嘉轩”)、句3的原因事物“你”(即“和平”)和句4的原因事物"他们”(即'‘四人帮”)都是人称代词。原因事物为物。例如:(5)他自己的车,弓子软得颤悠颤悠的。《骆

3、驼祥子》(6)小腿肿得抹不下裤子。《白鹿原》(7)满天流火纷纷下坠,有一团正好落到他的胸膛上烧得皮肉吱吱吱地响。《白鹿原》(8)强劲的西北风搅得棉絮似的雪花肆意旋转。《白鹿原》(9)两个嘴巴抽得她不再吼叫了。《白鹿原》句5的原因事物“弓子”是个不能自发产生运动的事物,句6的原因事物“小腿”也一样。句7的原因事物“一团(流火)”是一种具有运动能力的自然现象,句8的情况相同。句9的原因事物“两个嘴巴”是与人相关的动作事物。原因事物为事件。例如:(10)十多家锣鼓班子摆开场子对着敲,震得鸽子高高地钻进蓝天不敢下旋。《

4、白鹿原》(11)轮番审讯整得他精疲力竭。《白鹿原》句10的原因事物“十多家锣鼓班子摆开场子对着敲”是个主谓结构的运动过程,属于事件原因事物。句11的原因事物“轮番审讯”虽然主体没有出现,但是很明显应该是某个人,因此也是个表运动过程的事件。(二)原因动作连接式“得”字句的原因动作可以分为四类。据我们掌握的语料,行为类有178例,占45%;心理类129例,占32%;性状类81例,占20%;言辞类只有9例,仅占2%。行为类原因动作。例如:(6)他…喝得人事不知…。《骆驼祥子》(7)…两个烟鬼已经吸得倾家荡产。《白鹿原

5、》(8)小骆与朝阳整天打打杀杀,搅得家中更不安宁。《我爱我家》(9)那泥娃娃蹭得她难以入眠。《白鹿原》(10)他们弄得我们党内乌烟瘴气。《邓小平文选》句12的原因动作"喝”是个动作,句13的"吸”、句14的"搅"和句15的"蹭”性质相同,句16的原因动作“弄”是个含义宽泛的行动类动词。心理类原因动作。例如:(11)祥子痛快得要飞起来。《骆驼祥子》(12)鹿兆鹏…激动得一拳砸在黑娃肩上…。《白鹿原》(13)李相和王相当晚灌好麦子,一夜竟然高兴得难以成眠。《白鹿原》(14)小娥急得在他腰里戳了一下。《白鹿原》句17

6、的原因动作"痛快"是人的一种心理感觉,句18的"激动”、句19的“高兴”和句20中“急”也都心理类的原因动作。性状类原因动作。例如:(6)我的心里孤清得受不了。《白鹿原》(7)白孝文忙得奔来颠去。《白鹿原》(8)打牌的人们不能不说话了,静默得已经很难堪。《骆驼祥子》(9)骆驼驯顺得使他不耐烦。《骆驼祥子》句21的原因动作“孤清”、句22中的原因动作"忙”、句23中的原因动作“静默”和句24中的原因动作“驯顺”都表性状。言辞类原因动作。例如:(10)吆喝着好,吆喝得马驹骡驹听见卖馍卖糖的梆子铃鼓响,就想吃糖了。《

7、白鹿原》(11)你倒说得我躺不住了……。《白鹿原》(12)小孙子……,已经哭叫得嗓音嘶哑。《白鹿原》句25的原因动作"吆喝”是人发出的一种言辞动作,句26的“说”、句27的“哭叫”具有相同的性质。参考文献:[1]赵光武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14页。[1]马庆株:《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孟琮:《关于主语的语义类,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3]蒋向勇、邵娟萍:《语义范畴的原型理论诠释》,载《江西社会科

8、学》2007年第6期。作者简介:陈香(1981〜),女,湖南湘潭人,博士,现为中央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语法、汉语教学、HSK教材等方面的研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