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976830
大小:6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19
《浅谈高职院校建筑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高职院校建筑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摘要现今,高职院校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往往采取压缩教学时间的策略,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仅耍在更短的教学时间中教完规定的教学内容,而且还必须教给高职生更多更新的专业知识与行业新信息,从而确保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怎样才可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每一位高职建筑管理专业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先分析当前就业市场对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然后结合教学经验,提出对高职院校建筑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关键词高职建筑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建筑行业作为我们国家关键
2、性的支柱产业,其相关专业的管理工作人员从踏出学校大门步入社会ZFI开始,就已经承担有决策管理的重大责任。因此,高职管理专业尤其是建筑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迫切性,已经毋庸置疑地摆在每一位高职建筑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的面前。1当前就业市场对高职建筑管理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建筑管理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其具有较大的专业跨度、较为半富的边缘效应,这也就使得该专业所培养的高职生必定需要具备系统性、综合性专业知识的全方位专业人才。例如:知识面无论是在深度方面,述是在广度方面都要达到一定的要求,决策判断方面需要有多元性,还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市场动态格局的能力等,都应当成为我们判断人
3、才是否达到要求的标准。可以相信,在经过三年至五年的缓冲期之后,我们国家的建筑市场必将慢慢融入国际建筑市场这个人环境之中。对于建筑管理人才耍求的素质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眼界开阔,具有国际性的战略视野;(2)擅长紧密结合具体目标与远见战略;(3)可以适应市场新形势的发展需求,具有创新意识;(4)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有比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5)拥有管理不同人才与资源的技能;(6)拥有不断创新、提升工程质量、控制工程成木等技能;(7)拥有建筑丁程管理人员开拓市场、管理创新、基本训练等技能;(8)明口决策过程,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相关信息与整理信息
4、的能力;(9)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培养人才、引导改革;(10)明白事理、能适应新形势发展;勇于挑战、心态稳定平和。以上十个建筑管理人才耍求理应成为高职院校建筑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所以,高职院校应当努力将高职生培养成为拥有丰富且广泛知识面,拥有探究治学能力的建筑管理专业的优秀从业人员,我们的建筑管理高职生应该是对建筑相关业务有着充分的了解,具备运用多门类知识处理本行业实际难题的技能,并且结合实际情况,拥有系统性的建筑管理理论知识,运用相应的方法,具有预先识别,且有效规避建筑管理风险;该专业的高职生应当拥有较为开拓的思维,敢于探索,对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有较为优良
5、的洞察能力,并可以采用相应的理论知识证明自己的研究结论或观点;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所培养的高职生还应当是立足于本职工作,拥有开阔的眼界,可以准确判断市场行情,把握建筑相关信息、把握对策。上面我们所讲到的从建筑市场対人才需求而衍生的建筑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建筑管理专业的高职生来说不但较为具体,而且还相当必要。而对于建筑管理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来讲,则需耍树立自身的责任感,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一直围绕着这个人才培养目标,并得到有效的理想延(下转第89页)(上接第44页)伸。所以,建筑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需要得到每一位专业教师的充分重视。2高职院校建筑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
6、议2.1改革教学方式,让教学过程进一步优化主讲课教学。以往的主讲课讲学往往是在高职生没有充分做好预习准备的情况之下进行,为了可以确保学生听懂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板书则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当前为了可以更好地培养高职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必须采取冇效的策略激励学生主动预习,假设学牛已经做好了预习的课堂准备,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应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效率。讨论探究课程的教学。对于某些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原理概念,仅需结合问题开展提问式教学。而对于学生不容易理解、容易混淆、延展性较强的问题则需要开展深入的探究式讨论教学。习题课的教学。在进行理论知识的巩固教学
7、时,可以安排部分习题课程,对于所选定的习题,教师在课堂上仅需要进行解体思路的讲解,对于具体的求解过程则应简单化,具体计算结果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完成。为了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我们还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1)强调专业课程在理论-实践-建筑工程实际这个培养主线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要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使用交流式、启发性、探究性的课堂教学手法,构建既活泼乂生动的学习、教学气氛。(3)认真做好课程的备课活动,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注意突出教学重难点,尽可能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
8、多媒体等。(4)对于学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