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948777
大小:6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19
《浅谈非语言交际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非语言交际研究摘要:人类交际有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相辅相成,构成人类交际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往往只注重语言交际,忽略了交际还需要依靠非语言符号,以及交际时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相结合的事实。因此,研究非语言交际才能使语言的研究更加充实、全面。关键词:非语言交际非语言行为交际功能第1章非语言交际概述1.1何谓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为更好地达到交际R的而伴随言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的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法和手段。实际上除了手势动作、面部表情外,空间利用、
2、体触行为、声音暗示、体形肤色、服饰化妆、色彩装饰等,这些都是可用来传递信息的非语言方式。其实,人们在交际中非语言方式传递的信息在数量上远远超过语言方式传递的信息。研究表明,在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相孑盾时,人们更倾向于非语言交流。在大脑屮,左脑控制人们的语言系统,右脑控制人们的肢体,比起人们的语言系统,肢体语言更多的是下意识的产物。哪怕一个小小的活动,也能透露其内心的活动,比如心理学家认定:在一些正式场合,经常性下意识地抚摸领带,是拘谨与不自信的表现。此所谓喜怒哀乐形于色。非语言交际是一门跨学科的学术
3、研究,涵盖范I韦I极广。世界上不存在普遍正确的非语言行为,所谓正确的行为只是对具休的文化、社会、场合、情景等环境相适应的行为。对某一环境来讲是正确的行为对不同的环境可能是完全不能接受的行为。在建立不同文化的非语言行为普遍特点的观察的基础上,使得跨多种学科领域的非语言交际研究与更多领域的学科相互融合。1.2非语言交际特性1•双向性:交际是双方面的,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必须相互沟通才能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2•即时性:非语言交际的即时性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信息发出后就没有收回的余地了,另一层是指转瞬即逝,
4、稍不留意就有可能错过非常重要的信息。3•多变性:即影响非语言交际的内因和外因是会随着时间、地点、场合、对象、心情等的变化而变化的。4•连续性:说话是可以有间隔的,常常会停下来。而非语言交际是连续的,各种非语言手段在全天候的传递着信息,可谓表情达意。5•原始性:非语言行为是人们性格特征的表现以及在受到外界刺激时的直接反应,具有自发性,对于没有经过特殊训练的人是无法对其进行自觉控制的。所以在交际的时候,更为真实可靠。1・3非语言交际功能1•补充(complementing)。这时的非言语信息与语言信息是
5、一致的。作为补充语言信息的非语言信息,对语言所要表达意义起到强化、明确化、详细化、精细化、解释说明的作用。例如,一个人犯了错以后,一面检讨,一面以沉痛的表情表明自己的心情。2.孑盾(contradicting)o此时的非语言信息与语言信息是彼此孑盾,冇争议,或是对立的。例如,以被上司斥责的职员为例,当职员向上司表达“我再也不会犯此类错误”时,脸上却带有别扭的神情,或者一边冷笑一边说这句话,大多数人都不会认为职员的所想与所说是一致的。人们往往更倾向于相信非语言信息所表达的意思。3•强调(accenti
6、ng)。非语言信息对语言信息有强调、夸张、极力主张的作用。例如,讲话人说“我们一定要清除不正之风”,同时头向前倾,伸出拳头表明自己的心情。4.反复(repeating).,非语言信息对语言信息起到重复和更正的作用,此时的非语言信息即使是在没有言语的情况下也可以单独使用。例如,你告诉某人办公楼在教学楼的西侧,同时用手指向西侧加以重复。也可以直接用手指向西侧回答对方的询问。5•调节(regulating)。非语言信息可以起到调节语言信息流的作用。例如,交谈时,人们经常用手势、眼神、头部动作或声音的抑扬等
7、暗示自己要讲话、已讲完或不让人打断。6.替换(sustituting)o代替语言而使用的非语言信息。瞪着对方,会传达出否定的态度,此时,没有言语也可以体会到正在生对方气的意思。第2章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的区别首先,语言交际遵循语法规则,具有严谨的结构,而非语言交际确没有止式的规则和模式,没有固定的结构,因此要止确地理解非语言交际行为往往需耍综合分析周用的情况才能确定。其次,语言交际使用特定的符号,而非语言交际却没有一套具有明确意义的符号,英语字母和词是表达概念的符号,汉字是汉语的表意符号,他们都具有
8、明确的意义。在非语言交际屮尽管也冇许多类似符号的表意手段,但是,并不是每个动作都具有固定的意义。再次,语言交际在讲话的时候进行,在停止讲话的时候中断,它是非连续性的;非语言交际是连续不断的。最后,语言是后天习成的,而不是生而有之。非语言交际的手段一部分是人类的本能,但有些也是后天习成的。参考文献:[1]潘钧•现代H语语言学前沿•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11:50〜52[2]熊丽君,刘学华•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7:305-330[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