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947722
大小:7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19
《浅谈大公报四不方针的缘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大公报》“四不”方针的缘起雒冇谋摘要:已冇百岁高龄的《大公报》曾以其“四不”的独立编辑方针而闻名于中国新闻界。在新记公司时期,“四不”实为《人公报》的“名片”,是其“金子招牌”。在战乱年代,“四不”乂起到《大公报》“护身符”的作用。由于《人公报》对我国新闻界有着卓越的历史贡献,因此,对于《大公报》的研究历来是学界,尤其是新闻史研究的焦点对于该报的历史地位及“四不”方针的重大意义等,学界也有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但关于“卩L]不”,学界普遍认为是新记公司的创始人吴、胡、张三人所提出的。而本文试图从吴、胡、张的留口经历來重新探寻“四不”的缘起,并认为19世界末
2、到20世纪初流行于口本新闻界的“独立编辑”方针为其滥觞所在。吴、胡、张三人于1903-1911年先后留学日本期间曾亲眼目睹了继口本政党报纸衰落以后兴起的“独立报纸”给日本报界带来的繁荣景象。这最终促成“四不”成为《大公报》的编辑原则和信条。“四不”方针帮助《大公报》不断发展壮大,铸就了中国新闻史上的-•座丰碑。关键词:“四不”方针独立报纸舶來品引言:1926年9刀1U,新记《大公报》续刊出版的第一天刊登的《本社同人Z,忐趣》将“同仁志趣”概括为“四不二即“不党、不卖、不私、不盲”。这便是“四不”方针的正式问世。“四不”是要申明该报“原则上等视各党,纯以公民Z地位
3、发表意见”;“不以言论做交易”;“独立思考,不盲从”的编辑方针。
4、吴、胡、张在政局动荡、烽火连天的年代借用这一方针是要试图使该报摆脱任何政治、经济势力的羁绊,是这个时期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追求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具体体现。本文Z所以用“借用”一词,是基于以下观点:“四不”方针其实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便被流行于口本新闻界的“独立报纸”所广泛采用,而并非吴等人的发明,吴、胡、张等在这里只是将其重新包装后为己所用。为了证明此观点,本文将对《大公报》和口本的“独立报纸”两者的办报背景、办报理念和办报实践筹三个方而去作一比较,现分述如下:一、近代日本报业对于中国报业之
5、影响近代中国外报的岀现比日本外报的出现早了五十年以上,但中国人自己经营的报纸却比口本人在本国经营的报纸迟了六年。以至于后來要去口本请教办报之策、经营之道。究其原因,无非是国人保守排外的心理所致。与近代中国人夜郎自大和鄙视西洋文化的心态相反,近代口本人却热心于“洋学”。所以,当中国人为自己的无知付出代价的时候,日本却在飞速地完成近代化而一跃成为列强,并给中国人造成了更深重的灾难。甲午一役,日本对中国的态度由崇拜而变为鄱视。更富戏剧性的是,当部分“先知先觉”们最终决心“师夷长技”的时候,口本已成为最理想的留学目的地。口本这个几千年来中国的“学生”摇身一变,充当起了中
6、国人的“老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成千上万的中国学子纷纷东渡赴日。1896年3月清朝首次派遣十三名学生留学口本,到1899年增至二百名,1902年达四、五白名,1903年有一千名,到了1906年,竟有八千名之多。$而留口归來的学生,大多成为社会精英,冇的活跃于政界,不愿登仕途的,在新闻界和教育界活动的也很多。彳一些报界重量级人物人多有留日背景,如梁启超、郑贯公、孙中山、黄远生、林白水、邵飘萍等等,举不胜举。而留日学生在日本大量的办报活动更是中国新闻史上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改良派的《新民从报》和革命派的《民报》Z间的大论战最为著名。看来受口本报业影响的远非吴、胡、
7、张三人和《大公报》一家报纸,而是二十世纪初整个小国新闻界都受其影响。其实,标榜“不偏不党”的报纸也并非仅此一家。《新闻报》同样在言论方面曾以“无党无偏”成功地招探读者。“还冇《申报》的经营者史量才同样宣称其办报遵旨是无偏无党,为民喉舌。笔者之所以重提这-•段历史,是想说明近代中国新闻界,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办报实践中,都深深地留下了日本新闻活动的烙印。而《人公报》的“四不”方针也不例外,只不过为众多历史烙印Z—斑。二、吴、胡、张和“四不”的诞生“I川不”虽为吴、胡、张三人共同智慧的结果,但核心理念却來口吴鼎昌。从1910年6月吴以“最优等游学毕业生”冋国,到19
8、26年新记公司成立,期间他曾沉浮于财政两界。清末,吴先后担任过北京政法学堂教习、广东三省总督署度支、交涉两司顾问、本溪湖矿物局总办、大清银行总务科长等职。民国伊始,吴乂担任中国银行正监督、进步党党务财政科主任、天津造币厂厂长。1922年从欧美游历考察回来的他,发起成立“盐业”、“金城”、“中南”、“大陆”四行储蓄会,并担任会长。"从清王朝到民国、从军阀时代到国民党时代,吴总能弄潮于历史的惊涛骇浪之中。吴是一个聪明的经济学家和精明的商人,同时又是一个善于投机的政客。从清王朝、袁世凯、段琪瑞到蒋介石,昊鼎昌总能得到达官权势的庇护。1926年,北伐已蓄势待发,吴意识到
9、北洋军阀气数将尽,南方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