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944806
大小:6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19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探究【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02-01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以“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手段之一,从某种角度讲,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提问技巧的高低。《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敲钟,叩者以小者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可见,提问是一门艺术,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提问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能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对完成教学任务起到事办功倍的效果。本文即以小学语文教学为视角,对课堂艺术教学进行探究。1逐步诱导古人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小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同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不同程序的形象性,教师的课堂提问要能使学生充分地运用自己的直接经验,从具体逐步得出较深的结论。所提出的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环环紧扣,步步提高,从而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和条理性,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层次感让学生在教师提问的诱导下,扎扎实实地驶入知识的海洋。例如:《滥竽充数》可以这样设计问题:1.1初读课文,思考:①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为什么请 求参加吹竽队?②他怎样混在吹竽队里充数的?③后来齐❷王继位后,南郭先生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1.2细读课文,讨论同是一个南郭先生,为什么齐宣王在位时,他可以得到很高的待遇,到齐❷王在位时只好偷偷地逃走?1.3精读课文思考: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他告诉我们什么一个道理?2巧设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都隐藏着“矛盾”,这些耐人寻味的矛盾之处,正是作者精心安排的点睛之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矛盾,利用提问有目的的制造学生学习心理上的矛盾,打破学生学习心理上所处的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这样,不但能激起学生的积极解决问题的心向,而且能激发学生质疑问题的兴趣。女口《穷人》一文的情节荡气回肠,桑娜和渔夫起早贪黑地劳碌都只能勉强填饱一家人的肚子,但当桑娜得知邻居西蒙死了,是否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这一矛盾贯穿文章的全过程。在指导读重点段时,可设问:"风浪那么大,天又快黑了,渔夫为什么还没有回答?说明桑娜一家人生活怎样?”当桑娜得知邻居西蒙死了“她为什么要私自把西蒙的两个 孩子抱回家?渔夫知道后,又是怎样说的?”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了矛盾发展的全过程,从而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思路,让学生逐步体会到了渔夫和桑娜的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优良品质。3紧扣题眼在小学语文教材里,有许多课文课题就直接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它是整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在教学时教师可紧扣题眼单刀直入,围绕题目设计提问,这样学生就能对题目产生浓厚的兴趣,及能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课文的欲望,又能大致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泸定桥》一课,教师可紧扣题眼“飞”和“夺"字设问:①"飞”和"夺”各是什么意思?“飞夺”又是什么意思?②课文写什么“飞夺”什么?为什么要“飞夺”?这样引导,学生能把握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又如《金色的鱼钩》一课篇幅较长,学生不容易把握课文的中心,教学时教师可抓住这样一个本质性问题进行提问:①你见过的鱼钩是什么颜色的?②课文中老班长用来钩鱼的鱼钩是用什么做的?③为什么说这个鱼钩是“金色”的鱼钩?这样设计三个简单的提问,既抓住了课文的本质,又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4准确精当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讲,所提的问题应该是能引起学生思 考,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使学生急于想弄清楚力图说明的东西。所以,好的课堂提问应具备以下特征: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②富有启发性,能使学生茅塞顿开;③准确精当,富于逻辑性;(四)有助于完成教学过程中各项教学目标。因此,课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教学过程中的提的问题要力求准确精当,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没着合理、简捷的途径,通过学生自己的智力活动去理解课文内容,更好地掌握知识。5欲擒故众美国教学法家期特林?G?卡尔汉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文内容的重难点,学生理解起来往往会遇至障碍,感到困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避开这个问题,然后围绕学习的目的要求,另外设计一个或一组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的问题,让学生有个思考的余地,最后将问题集中到牵一发面动全身的关键点上,这样比直截了当地提出这个问题更利于突出重点,更利于让学生攻克难点。如《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优美散文诗,仅500余字,却非常形象地阐明了“时间匆匆,我更匆匆”的"惜时如金"的道理,但文中蕴含着的这一理趣却很含蓄,学生不易理解。教学时如果直接提问'‘文 中的'匆匆'说的是什么?”学生会感到茫然,答不上来,这就达不到启发学生思维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如果改为:①同学们读读“匆匆”这个词,谁知道“匆匆”是什么意思?②在哪些时候,我们能用到这个词?请用它说一句话。③文中的"匆匆”说的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这样绕道而问,给学生的思维道路架起了一座“桥梁”,学生顺着桥去摘下了"惜时如金”这一知识果子。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提的问题要问得巧,问得活,只有这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相得益彰,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