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939240
大小:6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19
《试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学生体质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学生体质的影响【摘要】高校体育课程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把提高学生体质状况落入到实处,通过加强“终身体育”理念教育,创新课程设置与结构,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和比赛,开设针对性体育课程项目等改革方法,更有效而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体质状况,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口常锻炼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发挥功能性效应,使学生终身受益。【关键词】课程改革学生体质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02-01我国先后颁布了《劳卫制》、《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一系列学生体质健康的测量与评价制
2、度,使学牛体质健康测量与评价标准逐步地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并且对人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用各项评价指标来测定和反映。从近些年相关的理论分析和统计数据来看,大学生体育锻炼心态、体育消费水平、余啜锻炼的时间等都对体质与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身体形态指标都有所增长,但各项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这与生活和学习的时间多于体育锻炼时间、学生自主锻炼意识较弱等主观和客观因素有关。《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作为衡量青少年体质水平的重要施行性文件充分显示了学生体质中各项指标的变化,各高校认真实施文件中所提出的各项指标的测定,更好的休现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关注学生的体质变化,做到学校
3、与学生的健康双向反馈,学校对学生的监督工作得到了时效性的落实,学生的体质自评工作也得到了潜在的效果,为高效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利依据,并促进学生的健康意识和锻炼效果,获得了•泄成效。1・课程改革的基木思路1.1明确体育教学目标。学校体育作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教育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体育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学生的运动习惯和健康理念的形成是最为直接的。课程应围绕育人的宗旨,把体育理论知识、技能与健身健康知识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把学习体育技能和身体锻炼作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主要手段,把与Z相关的体育运动知识、培育健康的心理和培养健全的人格结合到课程教
4、学中。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贯穿于课程始终,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和健康理念,将运动融入到学生生活中,更好的提高并维持青少年学牛的体质健康水平,为学生未来的牛活提供更加优质的基木保障。1.2课程设置与结构的合理化。根据教学要求和体育课程的整体规划,对大一、二学生开设必修体育课程,课程进行分项分类授课形式。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网球等球类项健美操、艺术体操、武术等难美项群类项目;田径、游泳、冰雪等项目都可以作为高校体育课程分项内容进行课程安排和授课,并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体育技能锻炼与健身理论知识要齐头并进同步灌输,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安排10%的理论
5、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健康理念的认识。另外,对伤、残、病、弱群体开设体育保健康复班课程,以提高特殊群体的身体素质。2.体育课程对学生体质影响2.1体育课程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起到直接的作用。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目前多采取分项制,学生根据个体兴趣爱好选择喜好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和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能更好的开展体育课程,但分项制也存在一定的制约性,身体素质锻炼效果会根据运动项目特点而出现差异。如对抗性小球项目,表现出与对手的斗智斗勇;以团体为主的大球项目,表现为集体的团结一致性;以单人锻炼为主的难美项群类则更注重全身的锻炼效果和协调性,所有的运动项目都有一
6、个共同的特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2.2用科学创新理念提高课程改革效果。丰富课程内容,形式更加生活化。体育课程教学多源自于竞技体育运动中技能的培养,运动内容相对固定,形式单一。某些运动项日受外界条件限制,如场地、参与锻炼人群、器械等,体育课堂应该是教授学生H常锻炼方法的有效场所,应该适应不同生活环境,教授更多口常健身方法,可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理念在不经意间传授给学生,达到更好的成效。这需要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开动脑筋、多看多学、多比较、总结经验使学生在校期间学到更多合理化、多样化的健身方法,以促进日后运动习惯的形成。2.3我校课程改革初见成效(问卷、开设艺术体操
7、课程对学生柔韧性的提高、数据)。我校紧跟课程改革思路开展休育课程建设,按照国家要求认真履行完成学生体质标准检测工作;丰富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连续9年举办校“三大杯”(足、篮、排)比赛,并开展了五人制足球赛、三人制篮球赛等新兴体育项冃赛事,受到了广大学生及教师们的好评;合理利用运动场馆,以俱乐部形式开设健身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程,对运动技能较好的同学开设体育竞赛课程,满足了学生对运动锻炼的额外需求和比赛需要;每学年开设一堂体育理论课程,教授体育锻炼方法、注意事项、运动习惯、生活态度等,加强终身体育、“健康第一”意识教育等。3.结论与建议3.1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