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挫折教育

浅谈中学生挫折教育

ID:45938866

大小:6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19

浅谈中学生挫折教育_第1页
浅谈中学生挫折教育_第2页
浅谈中学生挫折教育_第3页
浅谈中学生挫折教育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中学生挫折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学生挫折教育之我见进入新世纪,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国家、社会、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使得老师、家长把全部爱和心身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家长处处不让孩子受委屈,一味的迁就、溺爱。老师轻易不敢批评,怕伤害学生的自尊。这样的结果使学生变得自私、任性、脆弱。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挫折感到束手无策,恐惧不安,紧张敏感,心情郁闷,容易激动,甚至会发生过激行为。因此,中学教育要特别重视挫折教育。一、中学生挫折形成的原因中学生形成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概括起来讲,大致可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大类。1、主观原因:一是中学生的多数还没

2、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且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沟通能力、工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二是品行因素不良,一方面,中学生的个人道德标准及理想和周围多数人,或社会通行的道德标准、理想不一致时,很容易在心理上引起压力,产生挫折感;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学习不努力,自由散漫,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而产生挫折感。三是身心素质较差,有的在生理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有的染上慢性病难以治愈而产生挫折感,有的产生了交往中的不良心理,以自我为中心、自卑、嫉妒心理等等,这都是产生挫折感的根源。2、客观原因:一是社会环境因素,如社会环境变迁带来的困惑,对社会风气的不满导致了理想

3、与现实的冲突加剧。二是学校环境因素,如学习环境不好,教学设备陈旧等原因,会引起学生的烦躁、抑郁,这与他们的期望形成鲜明的反差,随之产生挫折感。三是家庭环境因素不佳:如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家庭成员不和睦或父母离异,使之缺乏和谐教育;家庭经济情况对子女教育成本的负担能力有限等。无论是对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文化氛围的适应,还是对学习、生活环境、人际关系、自我地位变化的适应,都会造成青少年挫折感的产生。二、中学生受挫的行为表现中学生一旦遭受挫折必然通过情绪、行为等方式反映出来。受挫后的行为反应往往以综合的形式出现。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把它概括为两大类。一是受到挫折后伴随

4、着强烈的情绪活动所产生的反应,多为消极性反应,称之为情绪性反应。二是受挫后在理智控制下所作出的反应,多为积极的反应,称之为理智性反应。这里重点谈一下情绪性反应。1、攻击行为中学生受挫后,引起愤怒的情绪,对构成挫折的人或物进行直接攻击。如考试成绩不理想,就把试卷撕的粉碎,以此来发泄内心的不快。也有可能表现为转向攻击,把愤怒的情绪发泄到其他人或物上。2、回归行为中学生受挫后,表现出一种与自己的身份、年龄很不相称的幼稚行为,以简单的、幼稚的方式应对挫折。如中学生受挫后,坐在地上捶胸顿足、号啕大哭、或撕衣服或咬手指,以求的别人的同情和照顾。3、固执行为中学生受挫后

5、,不去分析失败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而是固执己见,以刻板的反应方式,固执盲目的重复同样无效的行为。如有的中学生每次考试都不及格,受到父母、教师训斥时作出“破罐子破摔”、“无所谓”的固定反应形式。4、逃避行为中学生受挫后,不敢面对现实,正视挫折,而是放弃了原来追求的目标,撤退到比较安全的地方去。5、焦虑行为中学生受到挫折后,一时不能及时解决,伴随而产生的一种模糊的、紧张不安的情绪体验就是焦虑。如有的中学生同学关系不和谐,就感到忧虑、不安。或是考试不及格后觉得无脸面对父母和教师而产生的一种失败感与内疚感。6、自戕行为中学生受挫折后,倍感痛苦与精神紧张,将失败的原

6、因归结为自己,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自暴自弃,甚至做出一些过激行为。三、中学生挫折教育的原则1、坚持渗透性教育与集中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应以渗透性教育为主,集中性教育为辅。这就要求教育者树立起正确的挫折教育观念,形成明确的教育意识,有意识地挖掘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挫折教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挫折教育影响。同时,科学地组织各种集中性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以渗透性教育为基础,以集中性教育强化渗透性教育的效果,以渗透性教育巩固集中性教育的成果,使二者相得益彰。2、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挫折教育中,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是外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

7、内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应重视学生在挫折教育中的主题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接受挫折教育,正视生活、学习中的各种挫折,自觉地形成对挫折的正确认识,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挫折,不断积累挫折经验,正确归因挫折,学会用转移、宣泄、补偿、升华等心理防卫机制来消除受挫折后的不良情绪。与此同时,激励他们完善和发展自我心理调节机制,加强自我磨练,将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实现挫折教育的内化过程,提高挫折教育的效率。3、教师指导和自我引导结合的原则。当挫折超过容忍力较多时,就会对中学生心理产生摧残性的影响,这时就注意要通过有效的引导,将其压力分散以减轻冲

8、击。中学生受挫后,教师应及时指导,通过正常的途径与渠道,使学生的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