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935290
大小:6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19
《浅谈儿童哮喘防治中存在的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儿童哮喘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中图分类号】R5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XX年确立了婴幼儿哮喘的诊断标准,在此后的10年间推动了儿科哮喘诊治工作,1998年将原来的诊断标准作了修改,使之从以前的重视流行病学到现在的更重视患儿的特应性体质以及婴幼儿年龄组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修改宗旨是将患儿视为包括家族、因素等在内的整体,改变既往那种视患儿为单独个体的观点。CVA在临床中最易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同时在当时被诊断为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中事后确诊为鼻窦炎、鼻后滴漏及过敏性鼻炎的也很多
2、。回顾我们的工作有近XX年,无感染征象,X线检查无异常,按呼吸道感染给予抗感染治疗,长期未见好转。近年来随着对CVA认识的增加,诊断率和治愈率不断提高。在与之鉴别诊断中尤其强调的是支气管异物,支气管异物常表现为反复咳嗽,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如果无明显的异物吸入史就很难第一时间想到此病,但临床上只要想到此病,通过X线或纤支镜就不难确诊。我们曾遇到3例此病患儿,均按CVA治疗未愈,X线检查也未能明确诊断,后通过纤支镜检查确诊并治愈二用药方面(-)选用药物不规范哮喘治疗药物概括起来可分长期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2大类,
3、具体有以下几种:(1)肾上腺糖皮质激素;(2)B2受体激动剂;(3)茶碱类;(4)抗胆碱药物;(5)肥大细胞膜稳定药;(6)白三烯受体拮抗药。哮喘本质是变态反应性炎症(allergicinflammation),而非感染性炎症(infectiveinflammation),故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而在临床中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激素恐惧症”,将激素的副作用过分夸大,不仅患者及其家属避之唯恐不及就连医生对激素都有抵触情绪。而另一个极端却是长期和(或)不运用激素,以致出现库欣综合征(c
4、ushingsyndrome)o针对上述情况要求我们广大医务人员尤其专科医生积极宣传、教育哮喘患者及其家长,正确认识和地运用吸入性激素。临床上针对1岁以下尤其6个月以下有喘息症状的患儿B2受体激动剂止喘效果不佳,尤其是夜间症状不易改善。这是因为婴幼儿气道内B2受体发育不完善,绝对数量少,此时不能只是增加药量和疗程,可考虑改用M受体阻滞剂的抗胆碱药物替代治疗或协同治疗(二)用药办法不当治疗哮喘给药办法可分为口服、肌注、静脉注射等全身用药和局部用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患儿和不同症状可选择不同的给药办法。局部用药比全
5、身用药的好处是直接作用靶器官,“吸入治疗始终是最好的治疗办法”一这是GINA方案一贯提倡的。因为吸入治疗的用药量仅为全身用药量的1/5000〜1/1000,且由于吸入性激素与传统意义上的全身性激素在药物结构上不同,少量进入消化道的药物经肝脏代谢,几乎不进入血液循环,副作用极少,故临床上尽量采用局部用药,只有在严重哮喘持续发作致气管极度痉挛时才考虑采用静脉注射茶碱、激素以及B2受体激动剂等药物。局部用药可分定量吸入气雾剂(MDI)、干粉吸入剂(DPI)、喷射式压力雾化吸入等。6岁以上患儿经过训练可独自正确运用M
6、DI和DPI,而6岁以下患儿由于其手-口-脑的配合系统发育不完善,运用MDI—定要借助吸舒(spacer),否则达不到治疗目的。但是在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问题恰恰就是有些儿科医生并没有注意到患儿这种年龄的特点三判断、评价的标准(一)对病情的判断GINA方案根据哮喘发作时的严重程度分4级:从间歇发作、轻度持续、中度持续到重度持续。在每一级别中均有明确的评估指标,根据各项指标综合判断病情分级,再根据分级明确具体用药剂量,制定长期方案。治疗过程中随时评价疗效,阶段性治疗持续3个月后,再根据病情评估情况决定是升级或降级
7、治疗(二)评价指标我们知道治疗高血压要通过测定血压、血脂指导用药,治疗糖尿病要通过测定血糖、尿糖指导用药。治疗哮喘也有明确的量化指标,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和FVC(用力肺活量)或PEF(呼气峰流速),这是临床医生评价哮喘患者肺功能、气道功能的重要指标。但是,很多基层的医生并未认识到这一点,哮喘科室没有为患者准备峰流速仪及肺功能仪,在诊疗中无从判断患者气道及肺功能,也无法判断治疗后的恢复情况,仅凭经验来用药,有些单位有肺功能仪等设备,也不能利用防治哮喘关键在于医生对GINA方案的全面、深刻领悟,对吸入
8、性激素在哮喘防治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有充分的认识,并在实践工作中重视针对医生和患者的哮喘防治知识教育参考文献[1]陈育智•为在儿童哮喘管理中推广"全球哮喘防治的创议”而努力.中华儿科杂志,1998,36(12):707-708.[2]首都儿科所哮喘防治与教育中心(译)•全球哮喘防治的创议,2002.[1]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试行)•中华儿科杂志,1998,36(12):747-7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