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紫蓬山范文

导游词:紫蓬山范文

ID:45912636

大小:59.37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19

导游词:紫蓬山范文_第1页
导游词:紫蓬山范文_第2页
导游词:紫蓬山范文_第3页
导游词:紫蓬山范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导游词:紫蓬山范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导游词:紫蓬山范文    引导语:紫蓬山又名李陵山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紫蓬镇南距离合肥市区约18公里自清代便有“庐阳第一名山”之称以下是百分网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导游词:紫蓬山欢迎阅读    大自然的鬼爷神工在给神州大地创造跨越鄂、豫、皖三省的巍巍大别山时情有所钟地抛下一条带状的山峦这就是大别山的余脉自西向东延伸在合肥所辖肥西县中部长达25公里的紫蓬山区    紫蓬山区以它起伏的山峦茂密的森林宜人的气候无污染的水质嶙峋的怪石以及众多的名胜古迹于1992年7月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    紫蓬山森林公园面积有近百平

2、方公里森林茂密古迹众多境内其中有名称、有来历的大小山头就有30多个同时离合肥最近(仅35公里)加上山顶有闻名遐迩的西庐寺清代称为“庐阳第一名山”今为安徽名胜    紫蓬山位于肥西县农兴镇南它东对道士山南连千字山西近萝卜山;山底面积为6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88.7米主峰顶部平坦北面山势较缓南面山势峻拔挺秀    紫蓬山又称李陵山山上有三国魏将李典之墓当年李典镇守庐州建庙于山巅以祀其七世之祖李陵因之而得名唐代将李陵庙改为西庐寺清光绪年间李恩绶编著《紫蓬山志》对此曾有过详尽的记述可惜当年烽火纷起战乱不迭西庐寺屡遭毁坏连同

3、八卦亭、通公塔、钟鼓楼、望湖楼以及清皇钦赐的如意、古鼎慈禧御赐的《龙藏全经》和大明宣德炉等稀世之宝均荡然无存到了清同治年间太平天国将领袁宏谟解甲归田入寺为僧重修庙宇百余间此时殿阁雄丽规模宏伟为皖中地区遐迩闻名的古刹之一亦为合肥明教寺的上院被称为“小九华”山上还有抗金英雄葛升墓、吴国都督周公庙以及文昌阁、真武庙、观音堂、藏经楼等胜迹遗址可让游人发思古之幽情山下散布着大小数十个村落圩群著名的有刘老圩、张老圩分别是直隶提督、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和淮军大将、两广总督张树声的故居显示出合肥一种古民居的特有景象    紫蓬山山

4、门呈宫殿式建筑三栏四门颇为雄伟宏大山门上有一匾额上书“庐阳第一名山”山门上有三副楹联中间一联的上联是:紫气东来丛林千古毓锦绣;下联为:蓬山西去大众十方仰福缘上下联首字正好嵌有“紫蓬”二字联中“丛林”二字语意双关一指紫蓬山茂密的森林二指佛教的寺院另外两联一联为:“娱目骋怀看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凝神静气听杏雨松风梵呗钟声”;另一联为:“淮军故里风云际会;林海奇观璀璨明珠”    沿山路前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仙人湖”“仙人湖”湖水清澈见底水质优良是个天然浴场和水上乐园距“仙人湖”百十米是“佛园”景区“佛园”的碑坊大门坐西

5、朝东寓“紫气东来”之意门额上书有“佛园”二字佛园的大门前有石狮一对分别由一座四方形高大石围栏围护两侧山体上或雕或塑着众多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佛像穿过石雕坊碑沿着弯曲的山间小道前行一路上可以尽情领略紫蓬山佛教文化的神韵    穿过“佛园”不久即达“西庐寺”寺前有一棵状如“孔雀”的马尾松树高十余丈仰首望去那松树身上苍老的斑痕颇似孔雀身颈上的羽毛粗壮而又弯曲的树干不断向上伸延直达苍穹树顶枝蔓横生恰似孔雀“开屏”这棵自然生长出奇特形态的“孔雀松”现已成为紫蓬山的一棵名树和一景    “西庐寺”始建于东汉末年唐代改建为“西

6、庐禅寺”唐代以后因战乱屡经兴废明末清初静澄、鉴容及晚清的通圆和尚各有一次大的重修据《紫蓬山志》记载:通圆和尚于同治年间在修复西庐寺时陆续建成殿房124间计有“大山门五间中供弥陀佛左右四大天王像地藏殿十五间殿中木塔一座殿左右十王加上大佛殿、后殿、宫厅、禅堂、观音堂位于二层的八卦亭、钟楼亭、藏殿楼、寮房、通公塔、望湖楼等等真可谓是殿宇恢弘气势非凡寺内还收有众多文物及苏东坡遗物一方宋砚西庐寺堪称名刹、宝刹也成为合肥地区当时最大的庙宇群    西庐寺佛堂里供奉着“三世佛”像佛堂左侧有一棵被称为“活化石”的古银杏树树高10

7、多米胸径粗约10圈这棵已有500多年历史的古银杏树除树干略向一边倾斜微呈老态龙钟状态外依然是树叶稠密青翠欲滴    西庐寺周围松竹环抱古木参天环境幽静秀美寺旁的“望湖楼”是西庐寺的最高建筑物登楼近处可看到紫蓬山下素有“璀璨明珠”之称的大堰湾的湖光山色;远眺碧波万顷的巢湖的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由寺下方森林步道折向东南便来到“仙人洞”这里怪石嶙峋石象、石狗、石牛似真非真引人遐想“仙人洞”有东西两个洞口相通历来是游人到紫蓬山游玩必到之处古人有诗赞颂这里“怪石嶙峋耸绿崖天生石洞住仙家蔷薇烂漫风吹落洞口蒙蒙看雨花”  

8、  “仙人洞”的下方有一座古墓那就是三国大将李典之墓从李典墓顺着步道而下途中一景“石象”石象不远处生长着一株具有五百多年颇似龙颈的“龙颈古榆”    再由“龙颈古榆”向南行一里多路即到白云寺白云寺原名青龙寺为西汉初年所建距今已逾千年相传宋苏东坡遭贬谪时曾来此避难并在此留下一方长一尺二寸、宽七寸的巨型砚台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为寻访苏东坡遗迹找这块巨型砚台曾到此拜谒并改“青龙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