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州作原文及翻译

绥州作原文及翻译

ID:45894931

大小:61.64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19

绥州作原文及翻译_第1页
绥州作原文及翻译_第2页
绥州作原文及翻译_第3页
资源描述:

《绥州作原文及翻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绥州作原文及翻译    导语:《绥州作》是五代诗人韦庄所作的一篇七言律诗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的原文及翻译还有赏析了解这篇《绥州作》讲述的是怎样的故事吧!    绥州作    唐代:韦庄    雕阴无树水难流雉堞连云古帝州带雨晚驼鸣远戍    望乡孤客倚高楼明妃去日花应笑蔡琰归时鬓已秋    一曲单于暮烽起扶苏城上月如钩    1、绥州:州名西魏置治所在今陕西绥德    2、雕阴:隋大业初年改绥州为雕阴郡因雕山在该郡西南故名    3、雉(zhì)堞(dié):指城上女墙    4、远戍:指兵士守卫的边地    5、明妃:汉元帝官人王昭君晋人避文帝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君又称明妃    6

2、、蔡琰(yǎn):东汉蔡邕之女字文姬没于匈奴十二年为曹操赎归    7、单(chán)于:曲调名    8、扶苏城:绥州于天宝元年(742年)改为上郡即秦始皇太子扶苏曾监兵上郡处    初秋雨歇的暮色中我倚靠在绥州南城门楼上面向南方的家乡看着前头的雕山城墙高耸与云相连是那古帝州    茫茫夜雨中阒寂边塞上驼队隐约可见驼铃摇曳不绝一望无垠的黄土高原上只有我这个羁旅客独倚高楼望着故乡    明妃出塞时路经绥州连路边的花儿都露出笑脸蔡琰归汉路过绥州时鬓已秋霜    无边的暮烟在升腾凄清的单于之曲在暮烟中回响扶苏城上弯月如钩    第一、二两句写绥州城的自然状况“雕阴”句描绘了边地荒凉

3、眼前是一片广漠的灰黄——黄土高原伸展到天边这里树木不长水土严重流失到处是塬、峁、沟、壑连水也不能畅流原野多树此地却“无”;水易流淌这里却“难”一“无”、一“难”写尽了边地的荒凉、环境的艰苦“雉堞”句写边防的严酷在一望无垠的黄土高原上蜿蜒的城墙高耸天际“连云”写空间;“古”写时间这句时空跨度极大故蕴蓄丰厚寓意深刻以上两句从静的角度来写用笔粗犷简括说明了诗人是从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深邃的意境    第三、四两句写诗人形象、夜雨驼铃与倚楼怀乡诗人的形象是独倚高楼、引颈远望“带雨”从动的角度写景笔触转而工致“望乡孤客”既点明诗人的身份处境又表现了他的动作行为诗人的目的是“望乡”时已届晚

4、没有望到故乡却望见烟雨迷蒙的远方戍兵的身影以及驼铃声中的骆驼在缓缓跋涉给荒凉的旷野增添许多凄凉况味充满鲜明的边地特色同时也更加暗示出诗人所在之地与家乡距离的遥远突出了“孤客”之“孤”    第五、六两句是诗人所展开的联想诗人望着眼前的路引起内心的联想:这条连通内地边塞的路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汉元帝昭君出塞时走的就是这条路她之后被曹操以匈奴赎归回汉时走的也是这条路这两个历史人物一向被视为背井离乡、沦落不偶的典型在这里诗人也有将他们引以自况的意思在内自己到处漂泊前途茫茫这种处境同当年的王昭君、蔡琰也有某种相似即使以后倘或出现文姬归汉式的转机个人也会两鬓斑白垂垂老矣了诗人借历史人物委

5、婉的传达出自己的心曲可谓别开生面    第七、八两句写对边患的感慨以景语出之单于曲名属唐大角曲单于又是匈奴的最高首领故亦有相关义边月如钩月色凄冷《单于》一曲在夜空回荡引起“孤客”对边患的联想暮色中蓦地升起了报警的烽火结句摇曳生姿感慨蕴蓄在写景之中神味飞逸于语言之外“扶苏城上月如钩”一句诗还包含有许多意蕴可看出诗人还意有未尽但诗却戛然而止给人以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感觉    这首诗对边地景物的描写渲染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无树无水、雉堞连云、鸣驼远戍、单于烽烟都是诗人眼中望到的边塞景象这些景象又被迷离的晚雨和朦胧的月光所笼罩将分散的景物组接融和在一起构成统一的格调氛围这一切既是诗人眼中之

6、景又是诗人身处之境情由境生境真情切透过诗人对绥州景物的描写表现他郁塞悲苦的心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