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书院教育

中华文化:书院教育

ID:45881650

大小:3.73 MB

页数:99页

时间:2019-11-19

中华文化:书院教育_第1页
中华文化:书院教育_第2页
中华文化:书院教育_第3页
中华文化:书院教育_第4页
中华文化:书院教育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华文化:书院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华文化——书院教育主讲人:粟品孝 博士supx69330@126.com本讲的主要内容前言一、书院的发展轨迹二、书院的办学特色三、书院的历史作用四、书院如何走向现代结语一、书院的发展轨迹(一)唐代:书院开始出现时间:唐朝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地点:中央——丽正、集贤书院地方——湖南光山书院“院者,取名于周垣也。”——王应麟《玉海》卷一六七(二)宋代:书院名扬天下宋代是我国书院发展最富有朝气的时代:一是出现了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千年学府”,书院之名天下闻名;二是一些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顶尖级学者如朱熹、张栻、陆九渊、吕祖谦等有丰富的书院活动;三是规范书院教学和讲学的各项规

2、章制度得以确立。白鹿洞书院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学规》、《白鹿洞书院教条》),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书院学规,在南宋后期已颁示各地官方学校和书院组织,并走向世界各地。如在日本,历史上有许多注释《白鹿洞书院揭示》的著作,约有70种之多。据日本学者平坂谦二回忆,他在读中学的五年期间,“每天齐颂《白鹿洞书院学规》”。有100多年历史的日本福冈县井原市兴让馆高等学校的负责人曾说:“本校教育的基本理论和信念,是中国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并宣称:“心中的故里在庐山,白鹿洞精神是本校教育的渊源。”朱子白鹿洞教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尧舜

3、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右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返求诸己。——右接物之要。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这是讲:学什么——“五教之目”,“五教”又称“五伦”。这是学规的总纲,揭示书院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目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4、,笃行之。——《中庸》第二十章这是讲:怎么学——“为学之序”。其中学、问、思、辨旨在明理,即明白“五教”;行就是践履“五教”。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周易》损益二卦的象传这是笃行一:修身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儒董仲舒这是笃行二: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行有不得,返求诸己。——《孟子·离娄上》这是笃行三:接物之要(三)明代:书院与政府关系紧张明代书院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是政府对书院的打压。大体而言,前期书院不受政府支持和重视,发展缓慢;中后期虽发展迅猛,但多次遭到政府的禁毁。明代三毁书院一是嘉靖之毁:矛头直指

5、王阳明、湛若水二是万历之毁:张居正痛恨讲学三是天启之毁:魏忠贤残害东林堂名解依庸即依乎《中庸》之意。庸义有二:(1)恒,久而不变;(2)平, 适中。依庸即强调并发挥儒学经典中《中庸》的思想宗旨。名联解这副对联为顾宪成所写。它所表达的,不仅是东林党一代人的心声,也是几千年来士大夫、知识分子所追求的道义和良知。这副对联所体现的东林精神不仅是无锡的,也是全国的;不仅是晚明的,也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优秀文化传统的体现。(四)清代:书院的普及与改制清代书院的发展是前所未有的,目前所知有四千多所,比以前所有书院的总和还要多两倍以上,接近明朝的3倍。其中有三大突出的现象:一是书院的普及。一方面出现了

6、大量的省级书院,一方面乡镇大建书院。二是书院的科举化。三是书院的改制。这主要是指近代在西方教育体制和西方文化冲击下书院的转变和改制。1、清代书院遍布各地遂宁县:共21所书院,19所建于乡镇三台县:共30所书院,28所建于乡镇达县:共28所书院,26所建于乡镇2、清代的省级书院——以锦江书院为例在清代以前虽有省级书院,但不多,清代则很突出,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好。四川的锦江书院就是其中的一所,它是时任四川按察使的刘德芳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于文翁石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四川历史上层次最高、存续时间最长(1704—1903)、办学最典型的书院。锦江书院名联——“功名富贵文章道德”联有补于

7、天地曰功,有益于世教曰名,有精神之谓富,有廉耻之谓贵;不涉鄙陋斯为文,不入暧昧斯为章,溯乎始之谓道,信乎己之谓德。——于德培(1816年7月书,时任书院山长的进士、四川营山人)名联解对社会有所裨益可称为功,能促进人文教化可称为名,充满精力和活力可称为富,廉洁而知道羞耻可称为贵;无庸俗浅薄举止可称为文,无不清不楚行为可称为章,探究事物的根源可称为道,为人诚实而守信可称为德。校长谢和平非常喜欢此联,他在2004年四川大学教育创新大讲坛第一次报告会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