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中考物理真题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深圳市中考物理真题试题(含解析)

ID:45850692

大小:1.18 MB

页数:22页

时间:2019-11-18

广东省深圳市中考物理真题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广东省深圳市中考物理真题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广东省深圳市中考物理真题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广东省深圳市中考物理真题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广东省深圳市中考物理真题试题(含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广东省深圳市中考物理真题试题(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广东省深圳市xx年中考物理真题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现象属于光的反射的是()A.雨后的彩虹B.树荫下的光斑C.池水看起来“浅”D.树在水中的倒影【答案】D【解析】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①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②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折、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都是光的折射。③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④了解光的色散,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由于不同色光折射程度不同,所以把白光折射分成各种色光。彩虹就属于色

2、散现象。解答:A、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属于光的色散现象,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B.树荫下的光斑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而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C、池水变浅,是由于从池底反射出的光由水中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而造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D.树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现象,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平时要注意各个现象的形成原因,同时还考查了光的色散,知道色散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2.用一个焦距为10cm的放大镜来观察邮票细节,放

3、大镜与邮票的距离应()A.大于20cmB.等于10cmC.小于10cmD.在10cm与20cm之间【答案】C【解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物距小于焦距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判断出放大镜与邮票间的距离,选出正确的选项。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满足u<f=10cm,所以放大镜与邮票间的距离应是小于10cm。故选:C。【点睛】熟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f,不成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3.对下列图象中的物理信息描述错误的是

4、()A.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B.该物质可能是水C.该物体处于静止状态D.黑龙江北部(最低温度-52.3℃)可以使用水银温度计【答案】D【解析】分析:要看清图像中的横坐标、纵坐标代表的物理量;再根据图像形状反映的物理规律,结合选项中物理量的含义,可解答此题。解答:A、重力与质量成正比,而图像形状是正比函数图像,故A正确;B、根据图像,当质量为10克时,体积为10立方厘米,根据,该物质可能是水,故B正确;C、根据图像,路程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没有变化,说明该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C正确;D、黑龙江省北部地区最低气温可达-52.3℃

5、,而水银的凝固点为-38.3℃,没等到测出当地气温,里面的水银已经凝固了,无法使用。此选项错误;故选:D。【点睛】图像法是反映物理量之间规律和关系的常用方法,还要明确物理量的真正含义。4.端午节,妈妈蒸制粽子的过程中,涉及到的有关物理现象表述正确的是()A.蒸粽子时,冒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B.粽子香味扑面而来,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升高D.蒸粽子主要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答案】B【解析】分析:(1)水蒸气遇冷会发生液化现象,液化是形成“白气”的原因;(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

6、无规则运动,这就是扩散现象;(3)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4)热传递、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解答:A、蒸粽子时,锅里不断冒出的“白气”是液化现象,不是汽化现象,说法错误;B、粽子香味扑面而来,闻到阵阵香气,这是扩散的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说法正确;C、当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说法错误;D、蒸粽子主要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说法错误。故选:B。【点睛】考查了与热学有关的几个基本的知识点,注意了与实际例子的联系,重点是分子动理论,难点是“白气”的形成。5.张一山在《朗读者》中为大家演

7、绎了《追风筝的人》.关于其中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朗读时,朗读者的声带振动产生声音B.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约3×108m/sC.观众主要依据音调区分主持人和朗读者的声音D.朗读者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声音的频率很高【答案】A【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传播时需要介质。(2)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3)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4)音色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区别声音就是靠音色。解答:A、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朗读时是声带振动产生声音,故A正确;B.空气中,声音的

8、传播速度约为340m/s;故B错误;C.观众主要依据音色区分主持人和朗读者的声音,故C错误;D.朗读者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声音的振幅很大,响度大,故D错误;故选A【点睛】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和传播速度几个方面去分析,难点是声音三个特性的区分。6.下列物理量估算不合理的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