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1)

中医基础理论1)

ID:45765031

大小:226.53 KB

页数:81页

时间:2019-11-17

中医基础理论1)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1)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1)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1)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1)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的中心是五脏。二、辨证论治第二节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二、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对立制约2、阴阳的互根互用3、阴阳的消长平衡4、阴阳的相互转化三、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而,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着临床诊断和治疗。1、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在诊法方面的应用以脉彖形态分,则浮、大、洪、滑为阳,沉、小、细、涩为阴。(2)辨证方面的应用2、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确定治疗原则(2)归纳药物的性能第三节五行学说一、五行学说的含义五行的特性:

2、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穡、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二、五行的生克乘侮1、五行和生的概念和次序2、五行相克的概念和次序3、五行相乘的含义和原因4、五行相侮的含义和原因三、五行学说的临床应用1、在疾病诊断屮的应用在诊断木脏病中,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彖,町以诊断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彖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脾虚的患者,而见青色,为木来乘土;心脏患者,而见黑色,为水來乘火。如脾虚患者,面见青色,脉现弦彖,为肝病传脾(木乘土);肺病Z人,面见红色,脉现洪彖,为心病传肺(火乘金)。如肝病面色青,见弦脉,为色脉相符。如果不见弦脉,反见脉浮,则属相胜之脉,即克色之脉,(金

3、克木),为逆,主预后不良;若见沉脉,则属相生之脉,即生色之脉(水生木),为顺,主预后良好,英它四脏亦可据此判断。2、在疾病治疗中的运用(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滋水涵木法、金水相生法、培土生金法、益火补土法(2)根据相克关系确定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第四节藏象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二、五脏之间的关系(一)心的生理功能(二)肺的生理功能(三)脾的生理功能(四)肝的生理功能(五)肾的生理功能三、五脏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1.心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2.肺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3.脾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4.肝

4、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5.肾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四、六腑的生理功能小肠的生理功能三焦划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等部位,各部位又冇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五、奇恒之腑由于心主神志、川:主疏泄而调节情志活动、肾藏精而牛髄充脑的缘故,中医学对精神情志活动的认识与心、肝、肾三脏的联系更为密切。六、五脏与六腑的关系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并有经脉相互络属,从而构成了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即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互为表里相属,或脏腑相合。第五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一、气1.气的概念因此,气的來源与化生,除与先天

5、禀赋、后天饮食营养,以及自然环境等状况冇关外,还与肾、脾胃、肺等脏腑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2.气的分类3.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2)温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5)气化作用4.气的运行二、血1.血的概念2.血的生成3.血的运行4.血的功能5.气与血的关系(1)气能牛•血(2)气能行血(3)气能摄血(4)血为气母三、津液1.津液的概念一般地说,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人,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质地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的,则称为液。津和液Z间可以相互转化,故津和液常同时并称。2.津

6、液的代谢3.津液的功能(1)滋润和濡养作用(2)化生血液津液不仅流行敷布于脉外,而且能进入脉内,化生血液,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3)运输代谢第六节经络一、经络系统的组成1.经脉的纽成经脉主要有正经、奇经和经别三类。1.络脉的组成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具有“溢奇邪”、“通荣卫”的作用。2.连属部分的组成二、十二经脉1.走向和交接规律2.分布规律3.流注次序三、奇经八脉1.奇经八脉的概念和作用2.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基本功能(1)督脉的基本功能(2)任脉的基本功能(3)冲脉的基本功能(4)带脉的基本功能四、经络的生理功能第七节体质一、体质的形成1•先天因素2.后天因素3

7、.其他因素二、体质的分类三、体质与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的关系四、体质学说的应用第八节病因一、六淫1.六淫与六气的区别及致病特点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以下儿个特点:(1)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处环境有关。(2)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3)六淫在发病过程中,其所引起的病证的性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寒邪人里可以化热,暑湿之邪时间长久可以化燥等。(4)六淫为病,其发病途径,多首先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两者同吋受邪。2.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3.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4.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5.湿邪的性质及致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