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减少原理

白细胞减少原理

ID:45696529

大小:43.63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16

白细胞减少原理_第1页
白细胞减少原理_第2页
白细胞减少原理_第3页
白细胞减少原理_第4页
白细胞减少原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白细胞减少原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白细胞减少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一)骨髓损伤:1.药物引起的损伤: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剂都可直接杀伤增殖细胞群,药物抑制或干扰粒细胞核酸合成,影响细胞代谢,阻碍细胞分裂。药物直接的毒性作用造成粒细胞减少与药物剂量相关。其它多类药物亦可有直接的细胞毒性或通过免疫机制使粒细胞生成减少。2.化学毒物及放射线:化学物苯及其衍生物、二硝基酚、砷等对造血干细胞有毒性作用,X线和中子能直接损伤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微环境,造成急性或慢性放射损害,出现粒细胞减少。3.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是自身抗体、T淋巴细胞或自然杀伤细胞作用于粒系

2、分化的不同阶段,致骨髓损伤,粒细胞生成障碍。常见于风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时。4.全身感染:细菌感染如分支杆菌(特别是结核杆菌)及病毒感染如肝炎病毒等。5.异常细胞浸润骨髓:癌肿骨髓转移、造血系统恶性病及骨髓纤维化等造成骨髓造血功能的衰竭。6.细胞成熟障碍——无效造血:如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影响DNA合成,骨髓造血活跃,但细胞成熟停滞而破坏于骨髓内。某些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也存在着成熟障碍,而致粒细胞减少。(二)周围循环粒细胞分布异常释放入外周血的粒细胞

3、部分进入血液循环中,称为循环池。另一部分附着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及血管外的组织中,称为边缘池,约一半进入边缘池。在疟疾、病毒血症、全身感染、溶血等情况下,粒细胞过多附着于毛细血管壁,致循环池中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称为“假性粒细胞减少”。血液透析时,中性粒细胞滞留于肺血管内,也造成粒细胞减少。注射肾上腺素或应激状态下,粒细胞可由边缘池迅速转入循环池,使粒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全身感染下可引起急性或亚急性的获得性假性粒细胞减少反应,随着治疗和感染的控制粒细胞计数可恢复正常。(三)血管外组织内的粒细胞需求增加,消耗加速粒细胞在血管

4、内一般仅逗留数小时,即移游至血管外进入组织,执行其防御病原体及清除废物的功能,约1-2天内死亡。在细菌、病毒、真菌或立克次体感染、过敏反应等情况下,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G-CSF)、黏附分子、趋化因子IL-8和IL-1的调节,粒细胞的生成增加,从骨髓释放的和进入组织的粒细胞增多,且吞噬作用和杀菌活性增加。然而在严重感染时,机体对上述体液因子缺乏足够的反应,同时中性粒细胞上的黏附分子(CD11/CD18等)和血管内皮细胞上的黏附分子(ICAM-1)被炎症介质所激活,使粒细胞易于黏附于血管壁并迁移至组织,最

5、终仍可使血液中粒细胞短暂地减少。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和脾功亢进患者粒细胞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粒细胞的破坏和消耗增加,超过了骨髓生成粒细胞的能力。(四)混合因素临床上上述三类白细胞减少常混合存在,宜注意分析。临床需考虑因素:一、 毒物及射线接触史:(苯中毒)制鞋业打工、油漆工、农药、油漆、装潢业、放射线等二、 药物史:常用的可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药物1.抗肿瘤药如氮芥、马利蓝、环磷酰胺、氨甲蝶呤、阿糖胞苷、氟脲嘧啶、阿霉素、自力霉素、羟基脲等等,抗肿瘤药最常见的毒性反应是白细胞减少症,在肿瘤细胞被杀伤的同时,人体正常的组织细胞

6、也受到损伤,严重者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2.抗感染药:(1)抗生素:主要是氯霉素、合霉素,它们对骨髓的造血功能有抑制作用,不仅可以引起白细胞减少症,还可以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其他如四环素、多粘菌素类、链霉素偶而也可引起白细胞减少。(2)磺胺类:如复方新诺明、水杨酰偶氮磺胺吡啶、磺胺嘧啶。(3)抗结核药,如异烟肼、异烟腙、利福平、氨硫脲、对氨水杨酸。(4)抗疟药,如奎宁、伯氨喹啉、氯化喹啉、乙胺嘧啶。3.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雷公藤等。4.抗心率失常药如普鲁卡因酰胺、心得安、奎尼丁。5.抗高血压药如利血平、肼苯达嗪、甲基

7、多巴、开博通。6.抗甲状腺药如甲基硫氧嘧啶、丙基硫氧嘧啶、他巴唑、甲硫咪唑等可引起白细胞减少症,一般发生在用药后的头几个月,如及时停药,多在1~2周内恢复,故在用药期间要定期检查血象。7.解热镇痛药:氨基比林,安乃近、APC、保泰松、消炎痛等都可以引起白细胞减少症,多与服用剂量较大,时间较长有关。8.抗风湿药如保太松、消炎痛、布洛芬、金盐、青霉胺。9.抗惊厥药如苯妥英钠、二甲双酮、苯巴比妥、卡马西平。10.抗精神病药如冬眠灵、三环类抗抑药,氯丙嗪、奋乃静、三氟拉嗪都可以引起白细胞减少,以氯丙唪的发生率较高,约为万分之七

8、,若及时停药,多数可以恢复。11.抗糖尿病药如甲苯磺丁脲(D860)。12.利尿药如汞剂、双氢克尿塞、利尿酸。13.其它:如左旋咪唑、甲氰咪胍、雷尼替丁、胃复安、α和γ干扰素、别嘌呤醇。调查病例中,中枢神经系统用药、抗微生物药、激素及调节内分泌功能药致ADR发生率居前3位,中枢神经系统用药、抗微生物药引起的ADR共162例,分别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