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论医疗服务和人文关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医疗服务与人文关怀【摘要】当今,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护人员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一个有疾病的人,一个社会的人,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是一个好医师、好护士。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能真正关怀、关爱病人的医务人员,不仅仅能帮助病人解除病痛,还要能关心病人病痛解除后的生命质量。当一个医务人员没有人文修养时,是无法应对病人因病而衍生出来的许多其它问题的。由此可见,医疗服务需要人性化服务,需要人文关怀。【关键词】医疗服务医务人员医院患者人文关怀一、医学人文精神的发展与内涵 医学人文精神由来已久。中国传统的
2、人文精神,源于儒家的“仁爱”思想。“仁者,爱人”,尊重人的生命,尊重病人的人格,对所有的病人都应一律平等对待。 在西方,一般认为比较系统的医学伦理规范源于《希波克拉底誓言》,强调医疗行为的目的是为病人服务,这也体现了古代医德中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近代医学人文精神强调要重视人的价值和生命的尊严,强调人的权利。 二、构建医学人文精神的原因 2.1.医学人道主义的性质离不开医学人文精神的指导。“医乃仁术”是医学崇善的古代中国版本。仁爱救人,不仅是中国古代医学崇尚的基本原则,也是西方古代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没有医学人文精神指导的医学不能称之为人
3、的医学。 2.2.医学出现“非人性化倾向”亟须医学人文精神的指导。医学出现的“技术化”、“市场化”、“功利化”,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对待和应用技术,完全可以用医学人文精神来弥补。 2.3.由医学人文精神失落导致的医患关系紧张。救死扶伤本是医生的职责,但在人文精神失落的情况下,这种职业性的冷静可能慢慢会演变成人文性的冷漠。 2.4.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现状堪忧。医学的结构就如“人”字一样,一边是技术的医学,一边是人文的医学。医学教育中存在着“专门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医学院校数量较少,目前缺少通晓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人才,不少学生对人文社科
4、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医学不和谐,更显示出了构建医学人文精神的紧迫性【1】。 一、医学人文精神的建构途径 3.1要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医疗活动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事业,尤其需要人文精神。要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融入医学的教育和实践中,用富有时代意义的人文精神去建构新的医学模式,使人文精神真正成为医学不可分离的有机组成部分。 3.2要借鉴国内外经验,在医院实施人文关怀。把“以病人为中心”落实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上,最大限度地满足患方和医方的需求,让患者在身心愉悦的情况下接受治疗,提高医疗服务效果的同时也提升医院
5、的竞争力。 3.3要努力改善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现状。医学院校要开设人文社科类专业,培养兼具医学和人文社科类知识的人才。要提高现有医学人文教师的素质,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要狠抓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2】。 3.4要在学校教育中强调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生命。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没有道德的上帝是可怕的”,我们说“没有道德的白衣天使更可怕”。 3.5要让医务社会工作者介入医疗过程。医务社会工作可以为病人提供心理支持,包括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辅导,开展互助小组活动;开设疾病常识讲座等教育性、自助性以及治疗性小组服务;提
6、高社会支持网络;帮助协调医患关系等。一、如何构建医学人文关怀据介绍,196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医学院就首次开设了医学人文课程,1995年,美国几乎所有医学院都开设了人文课程。而著名的哈佛大学医学院则对医学院如何录取更好的申请者给出了几个建议,包括要求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成绩为A;在申请人的初步筛选中,若文学类成绩A则额外加分;对在医疗卫生行业或慈善组织中有全职经验者予以欢迎;在面试中面试者需对文学作品或医疗卫生政策进行回答等。当今,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护人员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一
7、个有疾病的人,一个社会的人,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是一个好医师、好护士。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能真正关怀、关爱病人的医务人员,不仅仅能帮助病人解除病痛,还要能关心病人病痛解除后的生命质量。当一个医务人员没有人文修养时,是无法应对病人因病而衍生出来的许多其它问题的。由此可见,医疗服务需要人性化服务,需要人文关怀。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互为补充,统一于医学。没有科学精神,医学技术无法进步,没有人文精神,医学就不能称之为人的医学。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就如医学的两只翅膀,只有比翼,方能齐飞,医学也才能真正发挥“除人类之疾痛,助健康之完美”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医疗
8、服务中体现人文关怀呢?聆听、沟通、亲切、关怀、关爱、医德、医术都是必不可少的。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