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检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七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鸟类有候鸟和留鸟之分,终年生活在同一个地区的鸟称为留鸟,随季节而迁徙的鸟称为候鸟。候鸟又有夏候鸟与冬候鸟之分,夏候鸟是春季飞来观测地度夏繁殖,深秋又飞往原地越冬,至次年春季又飞临该地繁殖的鸟类。冬候鸟是秋季飞来观测地越冬,次年春
2、季飞往原地繁殖,待幼鸟长大后,至次年秋季又飞临该地越冬的鸟类。下图示意某山地鸟类居留类型与海拔梯度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1.除观测地外,与夏候鸟的另一栖居地相比,冬候鸟的另一栖居地 ( )A.位置偏北B.昼长更长C.气温更低D.降水偏少答案 C 夏候鸟在另一栖居地越冬,说明另一栖居地冬季比该地温暖,其纬度应该比观测地低;冬候鸟在观测地越冬,说明其另一栖居地比观测地冷,其纬度应该比观测地高,故C项正确。2.海拔200米左右的鸟类种数比海拔500米处少,主要原因可能是 ( )A.食物来源少B.受人类
3、的影响大C.气候湿热D.光照少,孵化条件差答案 B 图示200米与500米相比,候鸟种数相差不大,但留鸟种数明显减少;可能是因为海拔低,人类活动干扰多,导致留鸟种数较少。 近地面大气中CO2的浓度变化是自然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受到的大气运动、植被状况、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时空差异。下图是北京市大气中CO2的浓度年变化(a)及4月日均变化(b)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北京市大气中CO2的浓度年变化及4月日均变化示意图3.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最高值出现在冬季的主要原因是( )A.植
4、物光合作用弱,吸收CO2少B.气候寒冷,降水少,CO2稀释少C.季风受地形的阻挡,CO2扩散慢D.人类生活取暖,工业能耗的增加答案 D 冬季是北方的取暖季,燃烧矿物燃料多因而排放CO2增多,使CO2浓度最高。4.关于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一天中出现在最低值时刻的原因,描述不正确的是( )A.植物的光合作用强B.大气的对流运动显著C.交通工具、餐饮耗能少D.人类生活取暖耗能少答案 C 图示一天中最低值出现在17时左右,正是下班时间,交通工具使用量应较大,故C说法不正确。 灰水足迹是以自然界现有水质标
5、准为基准,将一定的污染物负荷吸收消化所需的淡水体积。下图为1998—2013年全国灰水足迹各类结构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5.由图可知,1998年到2006年间,全国灰水足迹的变化趋势为( )A.持续下降B.持续上升C.先下降后上升D.先上升后下降答案 C 图示1998—2006年间,前期农业和生活灰水足迹基本平稳,而工业灰水足迹下降明显,则前期总体为下降趋势;后期工业灰水足迹基本稳定,而农业、生活灰水足迹增加明显,则后期总体趋势为上升。6.农业灰水足迹在2006年到2007年的变化可能是由于(
6、 )A.农业结构的调整B.国家政策的实施C.自然灾害的影响D.农民环保意识的增强答案 B 图示2006—2007年间,农业灰水足迹明显下降,说明吸收消化污染物需要的淡水体积减小了。必然是降低了农业污染物的排放强度,因是在短时期内实现的变化,最可能是某种国家政策使然,不可能是农业结构调整、农民环保意识增强等这类需要长期变化的结果。注意自然灾害不会减少污染物排放。7.针对当前我国灰水足迹现状,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将灰水足迹较大的工业企业转移到水资源充足的东部②推广畜禽养殖—沼气生产—农家肥积造一体化发
7、展模式③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改进灌溉技术④增强公众生态意识,对水价和污水处理费进行调整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D 当前问题是灰水足迹较大,可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或加强治理等措施来减小灰水足迹。而简单的工业转移不会减小灰水足迹,则可排除①,故D正确。 通常,底层海水pH高于表层海水,远海表层海水pH高于近海表层海水。据海洋监测研究表明,表层海水pH的变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图为2000年以来山东省胶州湾近岸海域表层海水pH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8.2000年以来,胶州湾近
8、岸海域表层海水pH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A.上升B.下降C.先上升,后下降D.先下降,后上升答案 B 由图可知,2000年以来胶州湾近岸海域表层海水pH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波动下降态势,总体呈下降趋势。9.造成2000年以来胶州湾近岸海域表层海水pH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入海径流带来大量污染物B.陆风不断增强,导致海水上泛C.海水温度升高,浮游植物增多D.海风不断增强,远海海水流入近海答案 A 胶州湾地处我国经济发达的渤海地区,生产生活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