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3讲地形和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夯基提能作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3讲 地形和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间:40分钟 分值:46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全球变暖相关数据变化趋势示意图 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引人关注。地理小组的学生将上图中近十几年来(阴影所示)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与以前进行了比较。1.学生经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与上图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A.海洋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减速上升B.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C.火山喷发频率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D.800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海平面减速上升答案 B 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图示年平均陆面、
2、海面温度变化曲线在2000年以后都高于多年平均值,但曲线斜率变小,说明地表增温趋缓;图示海平面变化曲线近年来大于多年平均值,且斜率较大,则海平面仍在加速上升,则A、D错误;图示火山喷发出现的主要年份对应的时间间隔,反映了从1960年至2000年前呈现频率增加趋势,但从图示最后一次喷发后又较长时间无喷发,又体现了频率变小特征,故C错误。故B正确。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多年冻土结构示意图 冻土是指温度在0℃或0℃以下,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我国科学家考察了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后果。2.据图文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3、)A.活动层厚度变小,补给河流的水源增加B.活动层厚度变大,春耕播种的时间推迟C.永冻层上界上升,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D.永冻层上界下降,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答案 D 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活动层与永冻层的界线应该是7月份(气温最高月)0℃等温线。全球气候变暖,该界线下降,活动层变厚、永冻层上界下降,A、C项错误;全球变暖,春耕播种时间提前,B项错误;活动层增厚,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D项正确。 多年冻土是长期在0℃或0℃以下冻结并含有冰的土石层。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南界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3.(2017浙江4月选考,18,2分)与现今相比,该区域17—18
4、世纪处于( )A.冰期B.间冰期C.温暖期D.寒冷期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近现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特点。观察图中两条曲线位置,可知多年冻土南界向北移动,说明与现今相比,该区域17—18世纪更寒冷。注意“冰期”与“寒冷期”的含义不同。冰期与间冰期体现的是地质历史尺度(距今1万年前),温暖期和寒冷期体现的是历史尺度(距今1万年以来)。故D正确。4.(2017浙江4月选考,19,2分)多年冻土南界变化后,甲地土壤( )A.养分循环加快B.污染程度减轻C.水热条件变差D.生产潜力下降答案 A 图示地区是我国东北地区。甲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变暖,微生物
5、对有机质的分解作用增强,养分循环加快,故A正确。全球变暖与土壤污染程度没有直接关系;全球变暖,使得热量条件变好,生产潜力可能上升,故B、C、D错误。 位于岭南山地的某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集镇住宅多为三层,其二层和三层也开有外门,如下图所示,尽管水淹频率很高,但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5.在农业社会,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是( )A.谷地面积B.河流水量C.林木产量D.风俗习惯答案 A 由文字材料知,该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所以可知谷地面积是制约该
6、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6.这些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主要是为了( )A.通风B.避灾C.采光D.美观答案 B 该县集镇位于较大山间谷地,水淹频率很高,所以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可以在一、二层被洪水淹没时,方便避险和出行,所以这些集镇住宅能够“淹而不没,灾而无难”。 某人驾车匀速从下图中的a地到e地,单位距离油耗仅受地形影响,道路中相邻两个小黑点之间的油耗相同。据此完成下面两题。7.行程中,a→b、b→c、c→d、d→e四路段中,一直上坡的是( )A.a→bB.b→cC.c→dD.d→e答案 B 结合题干和图示信息可知,b→c路段相邻两点间的间隔逐渐缩小,
7、说明相同油耗行进距离逐渐缩短,故一直在上坡。8.推测b→d段绕行c地的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A.森林B.地形C.耕地D.村落答案 B 根据图示信息可推测,b→d段绕行c地的影响因素最可能是地形。 读中国近5000年气温变化曲线图,完成下面两题。9.a—b时段处于( )A.冰期B.间冰期C.寒冷期D.温暖期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特点。根据图示信息可知,a—b时段气温距平为正值,说明比平均气温高,属于历史时期的温暖期。冰期和间冰期是指地质时期,时间尺度较长,一般是指距今1万年以前的气候变化。10.a—b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