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2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师用书(含解析)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主题线索】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不同社会阶层代表阐发不同的治国主张,思想界百家争鸣;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泛流传,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隋唐时期,儒、佛、道相互辩驳、吸收,三教合一的潮流兴盛;两宋时期,理学形成,儒学更加哲理化、思辨化,成为宋元明清时期的官方哲学;明
2、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继承、批判传统儒学,倡导求实精神,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2)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气象学、农学、医药学等领域作出独特的贡献;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3)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体现出民族融合、中外交流、多元一体、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风貌、社会风尚和作者心声。第30讲 百家争鸣(对应学生用书第186页)最新考纲试题角度备考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2018·全国Ⅰ卷,2
3、4:墨子思想的特点(2)2017·海南卷,2: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3)2016·全国Ⅰ卷,24:儒学的思想渊源(4)2016·海南卷,4:从涵养“浩然之气”出发,考查孟子的思想主张(5)2015·全国Ⅰ卷,40:从与汉代儒学比较出发考查孔孟儒学的核心主张(6)2015·全国Ⅱ卷,24:从儒者批评现实政治出发考查儒学理想化政治诉求的特点(7)2015·全国Ⅱ1.高频考点:先秦儒学的思想主张。2.教材空白点:(1)先秦儒学丰富的思想内涵。(2)儒家的历史观。3.备考策略:(1)注意对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比较,能够正确判断具体的言
4、论属于哪家思想。(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诸子百家思想的具体主张,并能运用唯物史观对其作简要评价。(3)从先秦儒学及与后世儒学的比较出发,认识先秦儒学的地位及时代特点,并分析具有这些思想特点的社会根源。卷,40:从孟子与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的比较出发,考查两者法制观念内容的不同及导致不同的时代背景的差异(8)2015·海南卷,1:从诸子百家互相辩驳出发考查儒家、法家思想的共同特点(9)2014·海南卷,1:从先秦思想家言论出发考查法家思想(对应学生用书第186~187页)一、“百家争鸣”出现1.背景:社会大变革,奴隶制逐步瓦解,封
5、建制逐步形成。(1)经济: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新兴地主阶级兴起。(4)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2.流派: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流派。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4.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内容流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及其成就阶级立场特征与贡献儒家孔子(春秋)(1)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爱人”和“克己
6、复礼”。其实现的途径分别是遵循“忠恕”之道和“正名”(2)政治上: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3)哲学观: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4)教育思想:教学原则上,主张“有教无类”;教学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学习方法上,要求学生学思结合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先秦儒学关注现实问题,主要是一些治国原则与道德准则。提倡德治、强调道德感化;批判暴政、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政治秩序,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孟子(战国)“仁政”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认为实行仁政,必须重
7、民;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养浩然之气”新兴地主阶级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新兴(战国)王道”;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主张“性恶论”哲学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地主阶级道家老子(春秋)哲学观:道是万物本原;朴素辩证法思想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崇尚自然,超越功名利禄,追求精神自由。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庄子(战国)逍遥论、齐物论没落的奴隶主贵族法家韩非子(战国)政治主张:以法治国;提出了
8、系统的法治理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与时俱进,不断变法革新新兴地主阶级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求,成为变革图强的理论武器墨家墨子(战国)兼爱、非攻、尚贤、节俭、非乐、非命、节葬、尚同平民阶层讲求实际、功利,一度成为显学1.先秦儒家思想的理性精神(1)西周官学的神学性质为儒学的人本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