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明清以来之姓氏与姓氏书(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明清以来之姓氏与姓氏书明清以来之姓氏与姓氏书虞万里[摘要]明清姓氏书继承唐宋之格局分为二种:一是继《姓解》而发展为《姓觿》的纯粹姓氏书,一是承《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而扩充实为《万姓统谱》的姓氏与名人传记合一之书。《续通志·氏族略》和《清通志·氏族略》专门著录、研究辽金元和满清姓氏,为现代编纂中华多民族姓氏词典奠定了基础。清代张澍是继邓名世之后对姓氏考证最为用功的学者,这种求是学风一直影响到现当代姓氏词典编纂者。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相继出现过数十种大小不同的姓氏词典,就姓氏蒐辑之多和编例之善而言,以《
2、中华姓氏大辞典》和《中国姓氏大辞典》为最。姓氏在中国有数千年历史,它经历过无数的激荡、变异和融合,既蕴含丰富,又紊乱凌杂,促使我们必须从考古学、语言学、人类学、地理学、文化学各方面深入的分析与综合的研究。[关键词]明清;姓氏数量;姓氏词典;词典体例[中图分类号]K8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873(2010)03—0075—11[作者简介]虞万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200235自《世本》之《姓氏篇》记录先秦姓氏,东汉王符《志氏姓》归纳其类别之后,姓氏
3、在六朝时一直与世家大族的族谱融为一体。唯刘宋何承天之《姓苑》,尽管篇幅短小,体例难考,却是第一本脱离血缘之姓与尊贵之氏,并刊落世族谱系的姓氏书。南北朝隋唐之谱学虽仍兴盛不衰,由于现实之需要,已出现各种简谱或郡望姓氏书。唐代林宝之《元和姓纂》,是一部搜罗较全但未完全摆脱谱学形式的姓氏谱学合一之书。真正纯粹意义上的姓氏专书,以现存宋邵思《姓解》为最早。其后虽有《熙宁姓纂》等书,惜均散佚无存。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和郑樵《通志·氏族略》是南北宋之交①的姓氏书双璧,前者之贡献在于对姓氏之辩证,而后者之成
4、就则在于对姓氏之分类与理论总结。入元因外族统治,姓氏之学暂趋消息,今所知唯有《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98卷姓目1卷钞本存②世。《遥华韵》为临川洪景修所纂,洪自言始纂于宋咸淳四年(1268),序于元至大元年(1308),前后历40年而成。是书依仿章定《类稿》之例,故收姓亦1189。自序谓无其人者不录,以示征信,实③亦章书之流亚,未可谓为纯粹之姓氏书。直至明代,姓氏书在姓氏数量和编纂体例上始有新的开拓。一明清姓氏书编纂之成熟与姓氏资料之拓展明太祖洪武时有吴沈编《千家姓》一卷,纂组姓氏1968,盖绍继宋初
5、钱塘《百家姓》而增益之,仍为普及读本。其它自元无名氏《排韵增广事类氏族大全》至明代杨信民《姓源珠玑》之类,虽冒①关于以上所述先秦至两宋姓氏书产生与发展之脉络与细节,请参见拙作《先秦至唐宋姓氏书之产生与发展》一文,《社会科学》待刊。②是书皆系从天一阁本抄出,而卷次有96、97、98等不同,盖其书以甲乙丙丁天干分,下又各分卷次,今存有缺卷,故各家著录多有参差。③参见张鉴《冬青馆乙集》卷6《遥华姓氏韵集跋》(民国四年嘉业堂刻吴兴丛书本,第12页B)以及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卷26所录《新编古今姓氏遥华
6、韵》洪氏自序(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96页下)。·75·《史林》3/2010“姓氏”之名,而实拾掇典故以备撰文之用,非严格意义上之姓氏书。至晚明始有几部姓氏学专著问世,而此时之姓氏书已有兼收并蓄之趋势。福建陈士元亦一代名士,少年得志,本欲有所作为,遭严党谗害,于嘉靖二十八年毅然弃官归隐,潜心著述。其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春间著成《姓汇》四卷,至秋季又成《姓觿》十卷。《姓汇》一书首为总论,以下依次叙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轩辕氏黄帝至舜庶子七人后裔之姓。自序谓:“三代以前,姓氏繁而易考;秦汉
7、以后,姓氏少而难明⋯⋯伏羲之派四十五,炎帝之派二百九十九,黄①帝之派二千二十四,虞舜之派一百六十七,凡二千五百三十五姓。”是独叙三代世系之姓,不将后世名人揽入。之后所辑《姓觿》一书,则是一本形式较为规整的姓氏词典。书依一百零六韵排列,平声三十韵分四卷,上声二十九韵分二卷,去声三十韵分二卷,入声十七韵分二卷。末附三言夷姓九十九条。目录于每卷下标明单姓多少、复姓多少,每韵下亦标明姓多少条。正文卷首又加标注,如卷一云:“平声,自东韵至微韵凡四百一十六。”正文每韵下先列单姓,单姓之末云“右单姓多少”,继列
8、复姓,复姓以首字声韵为序,末后亦云“右复姓多少”,而后继之以下一韵。如此明确标注在姓氏书中前所未有。正文先标反切,有异音者注又切;下一字音相同者标“音同上”,亦偶有漏略者;复姓则不标注音读。姓有异文则标“一作某”。次则引录明或明以前姓氏书,如《姓苑》《姓纂》《姓氏急就篇》《姓源》《千家姓》《姓考》《唐韵》《广韵》《集韵》《路史》《氏族大全》《合璧事类》以及经史文献,下及《大明一统志》。其中对吴沈之《千家姓》引录极多,序文亦提及,殆以吴书不足而增广扩充之。该书收单姓2179,复姓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