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658419
大小:6.35 MB
页数:48页
时间:2019-11-15
《中国区位与自然资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章中国的区位与自然资源评价中国的区位评价中国自然资源的整体评价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中国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第一节中国的区位评价一、区位与区位优势1.区位绝对区位:即某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相对区位:某地理事物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2.区位优势:即某一地域的区位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客观存在的有利条件或优越地位。包括自然资源、劳力、市场、交通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本地在宏观地域的地位及与他地的联系等方面。区位优势是一种综合优势,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有关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生境多样,增加了难利用的土地面积具有海陆兼备的环境与资源;水分条件的经向差异明显,生境多样;出现了大面积的
2、季风区与干旱荒漠,既拥有环球沙漠的中的绿洲,也有世界上最广的温带沙漠二、中国的区位评价1、纬度位置:位处中纬度,98%的疆土位于20-50°N之间。2、海陆位置:位处世界最大大陆与最大大洋之间,东部及东南部紧邻大洋,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3、海拔高度位置:海拔高差悬殊,有世界最高的高原和大面积不宜农业利用甚至人类无法居住的区域。除海拔过高地区外,热量条件都比较充足,无过于湿热的地区。★4、板块位置:三大板块接触地带地震灾害比较频繁5、在世界政区、经济格局中的位置:亚洲的中东部政治位置特点:与俄罗斯等15个国家接壤,与日、韩、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隔海相望经济位置特点东北亚经济圈东南亚
3、经济圈中西亚伊斯兰经济圈印度支那经济圈●属环太平洋经济圈的亚太地区,为20世纪后半叶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连接亚洲的四大经济区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阿拉伯各国、中国西北诸省日本、朝鲜、韩国、俄国远东、中国东部长江以北、蒙古东部◆中亚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是古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国家,占据着重要的地缘位置和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被称为21世纪的战略能源和资源基地。西(南)亚位置图西亚包括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小亚细亚半岛。包括的国家有伊朗、伊拉克、格鲁吉亚在亚
4、洲的地区、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在亚洲的地区、土耳其在亚洲的地区、叙利亚、约旦、以色列、埃及在亚洲的地区、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也门、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阿富汗,黎巴嫩,塞浦路斯。面积约718万平方公里(包括埃及在西奈半岛上的6万平方公里,不包括土耳其在欧洲的2万平方公里),约占亚洲总面积的16%。中西亚伊斯兰经济圈南亚6.在世界交通中的位置:连云港7.在世界人口布局中的位置(1995)处于中纬度人口密集带的东部,人口高值中心位置。土地与环境的人口承载力巨大。8.在世界文明带中的位置:中纬度文明带的东部,远离其他古文明中心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我国文化独立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5、文化,并能一脉相承不曾中断过。1、数量与质量特征及其对生产的适合程度与保证程度;2、空间分布和地域组合特征及其对经济发展和生产布局的影响;3、合理开发利用的可能方式与方向及其技术经济前提;4、开发利用的预期经济效果,及其可能引起的自然条件的反作用对生产后果的估计。第二节中国自然资源的评价一、经济地理学对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的评价内容:1、土地资源2、水资源3、气候资源4、森林资源5、矿产资源6、海洋资源二、中国六大自然资源基本情况中自9~14章三、中国自然资源的总体特征1、资源种类较为齐全;2、绝对量大,相对量少;3、资源质量参差不一,优质资源占比不大;4、资源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区域组合差
6、异大。◆存在错位的组合现象,加大了资源的供需矛盾,增加资源利用成本,制约经济发展。为产业的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中国土地覆盖图图4-8中国土地利用水田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约占全国水田总面积的93%空间分布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水田约占全国水田总面积的93%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的旱耕地约占全国总量的85%。第二节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1、开发利用历史悠久;2、各项资源的开发强度大,存在着资源消耗过大、浪费惊人及破坏严重的问题;3、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水平较低,资源有效利用率低;一、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与现状特征结论:中国既是资源总量的大国,又是人均资源小国和综合利用弱国。二
7、.主要资源问题1、基本国情是资源相对量小,优质资源占比不大;2、资源空间分布不均;3、资源有效利用率低;4、资源人为浪费、破坏严重;5、供需矛盾不断加剧,其中以土地、矿产资源最为明显。包括资源客观存在的和资源利用中产生的问题耕地污染退化严重,至2005年,全国有9000万亩耕地受工业“三废”污染,全国每年因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和沙化损失的耕地仍在增加。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近年来,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灾害损毁等造成耕地大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