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校解析---福建省泉州市高三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历史试题

精校解析---福建省泉州市高三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历史试题

ID:45615523

大小:66.66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11-15

精校解析---福建省泉州市高三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历史试题_第1页
精校解析---福建省泉州市高三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历史试题_第2页
精校解析---福建省泉州市高三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历史试题_第3页
精校解析---福建省泉州市高三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历史试题_第4页
精校解析---福建省泉州市高三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历史试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精校解析---福建省泉州市高三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历史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泉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给定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公元前632年,晋文公打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召集鲁、齐、宋等国国君会盟,还派人把周天子召到河阳参会。孔子编定《春秋》吋,将此事记载为“天子狩猎于河阳”。这说明孔子旨在A.维护周天子的权威B.坚持秉笔直书的史书传统C.强调宗法等级制度D.谴责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答案】A【解析】【详解】晋文公“派人把周天子召到河阳参会”,说明周天子的权威已大大丧失。孔子将这

2、一事件记载为“天子狩猎于河阳”,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权威。故答案为A项。这一记载不符合事实真相,不是“秉笔直书”的表现,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出强调宗法等级制和对争霸战争的谴责,排除C、D项。【点睛】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的主观看法。这一记史方法被称为“春秋笔法”。史家讲求秉笔直书,但孔子却利用不太明显的字眼等隐讳的写法,暗暗将自己的主观看法加入其屮,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因此后世对这一

3、记史的方法有褒有贬。2.汉武帝设立刺史以监察地方郡国守相等官吏,但不得“干预庶政”;东汉屮期,刺史“居牧伯Z位,秉一州Z统,选第大吏”。这一变化说明当时刺史A.严重威胁中央政府B.逐渐转变为地方行政长官A.导致国家走向分裂B.失去监察地方长官的权利【答案】B【解析】【详解】刺史原为监察官,且不得“干预庶政”;但到东汉屮期“居牧伯Z位,秉一州Z统,选第大吏”,说明掌握了地方行政大权,逐渐转变为地方行政长官。故答案为B项。这一变化是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排除A项;这一变化没有导致国家走向分裂,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4、;材料没有反映刺史失去监察权,排除D项。【点睛】汉初,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即检核问事之意,刺史的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官员。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王莽称帝时期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转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1.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遣使者至天竺摩伽陀取熬糖法;显庆四至五年,唐高宗遣使向天竺摩诃菩提寺僧提出招聘

5、制糖专家,寺主同意派专家2人、寺僧8人来屮国支持制糖事业。据此推知A.唐朝主动吸收外来文化B.唐朝的食糖制品种类繁多C.印度文明程度高于唐朝D.印度制糖技术由僧侣掌握【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反映的唐朝向天竺学习熬糖法和招聘天竺制糖专家来看,说明唐朝主动吸收外来文化。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唐朝食糖的种类,排除B项;C、D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均排除。2.下表说明时代政区名称北方数量南方数量秦末郡3413西汉元始二年(2年)郡、国7132西晋太康元年(208年)州11.57.5唐开元二十一年(7

6、33年)道78唐元和八年(813年)路815A.小央对地方控制加强A.行政区划调整兼顾南北平衡B.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C.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政区变迁【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來看,地方最高层级行政单位的南北方数量,秦汉至西晋时期北多南少,唐朝后期逐渐北少南多。联系所学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正在逐步南移,从而在南方设立的最高层级行政单位不断增加。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不能反映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排除A项;从行政单位的数量来看,没有体现“南北平衡”,排除B项;经济重心

7、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排除C项。【点睛】本题属于图表型选择题。解答这类选择题,要将教材、图表、选项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对于本题的解答,不仅要分析图表反映的信息,得出“地方最高层级行政单位的南北方数量,秦汉至西晋吋期北多南少,唐朝后期逐渐北少南多”的结论;还要根据吋间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特别是这一时期的经济状况,然后将二者综合考虑,确定正确答案。1.宋A宗谈到井田制时曾说要“终当行之”,并说虽然不可能立刻恢复它,但要“因时创法”。理学家张载、程颍和程颐等都对井田制了以高度评价并力主恢复它。据此可知,北宋

8、A.均FT1制破坏严重B.土地集屮现象突出C.货币地租的盛行D.农业经济走向衰退【答案】B【解析】【详解】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从材料反映的宋朝君主和知识分子对井出制给予高度评价来看,说明宋朝时期土地集中现彖突出,社会矛盾尖锐,因此统治者试图通过国家掌握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的方式来解决社会矛盾。故答案为B项。宋朝时期没有实行均田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货币地租”,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