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545306
大小:50.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11-14
《2019届高三语文冲刺模拟试题 (I)》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届高三语文冲刺模拟试题(I)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共享经济是一种将闲置物品、资源、空间、知识等进行相应整合的经济模式。从产权角度来说,就是将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从构成要素来讲,包括供给端愿意分享闲置资源所有者、高效的共享系统、消费端的大众三大组成部分。。共享经济需要人们用智能手机通过移动互联网下载相应的应用软件,提供自己的地理位置信息,在应用软件上搜索自己想要的资源,实现需求的满足。共享经济弱化“所有权”,强化“使用权”。其首要逻辑就是使得那些因为私有化而得不到有效利用的资源能够充分利用,发
2、挥其作为商品本身的有用性,逐渐改变人们对于拥有具体商品的诉求,变成对其使用权的重视,是对中国人思维逻辑的一大颠覆。所有者和消费者的互相信任,是彼此之间在共享经济下发生商业行为的逻辑起点。现代商业文明建立在互联网这一巨大的虚拟媒介之上,相对于传统经济来说,对社会的信用体系有着更高的要求。服务平台还需要靠供需双方的信用来支撑平台良性发展;对经济行为的监管者——政府来说,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实现按需分配,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做到即需即用,是共享经济的另一重要逻辑。人们将自己的闲置资源拿出来进行循环利用,需求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以低于私有
3、化的成本达到同样的目的,并且在使用之后实现对于产品的立即剥离,真正做到了即需即用,即、用即抛,实现了社会资源的最大程度利、用。共享经济使得之前私人领域的资源为更多的人所利用,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封闭和隔阂,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协作。普通消费者能够获取到原来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资源,极大地满足其心理需求和实际需求,能更多地体现社会公平,从而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共享经济对于国民素质有较高要求。我国民众的基本素质相对于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加之监测系统和预防技术的完善,使实现供给端和消费端之间的信任确证有了现实的可能性,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共享经济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可。不过
4、,使用者对于资源本身的维修、保管、清洁等事项不用负责,容易养成不负责任的恶习,因此,无论是共享人、共享平台还是政府等第三方监管者都要采取措施,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提升公民的责任意识。共享经济催生了新型的政府管理方式,有助于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政府对于新兴产业的态度是“先试水,后监管”,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开明的监管策略,给新型经济领域提供了宽松、开放的发展环境,给予了企业更大的自由发发挥和创新的空间,有力促进了中国互联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共享经济是一种把闲置物品、资源、空间、知识整合在一
5、起的经济模式,由供给端、共享系统、消费端三部分构成。B.共享经济变“所有权”为“使用权”,改变人们拥有具体商品的诉求,颠覆了中国人追求商品拥有权的思维逻辑。C.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建立在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基础之上的,这对政府监管经济行为提出更高要求。D.共享经济越来越被接受和认可,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提高,使供给端和消费端的信任可能实现。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共享经济的概念入手,论证了什么是共享经济和共享经济的几个要素,使人明确了论述的对象。B.文章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共享经济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使人对共享经济认识更加全面。C
6、.文章以共享经济的逻辑特点为论述点,分别论证了共享经济的几个重要特点。D.最后两段从对国民素质的要求和对政府管理的促进两个方面来论证共享经济的社会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移动互联网是共享经济兴起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媒介,智能手机是共享经济运行的重要条件。B.即需即用,即用即抛的共享模式,能够实现社会资源的最大程度利用,应该放手推广。C.共享经济使一些“私人领域”转为“公共领域”,有利于人与人的团结协作,有助于社会和谐与公平。D.中国互联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中国政府开明的监管策略创造的宽松、开放的发展环境。【答案详解】1.CA项
7、,把“物品、资源、空间、知识”“整合在一起”说法错误。B项,“变‘所有权’为‘使用权’”说法错误。D项,逻辑关系不当。2.B反面论证只是一带而过,并非“充分”。3.B“放手推广”说法与原文不符。(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材料一:“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将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个左右有条件、有基础、规模适当的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