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祖国土教案苏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祖国土教案苏教版必修3

ID:45544615

大小:88.3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14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祖国土教案苏教版必修3_第1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祖国土教案苏教版必修3_第2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祖国土教案苏教版必修3_第3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祖国土教案苏教版必修3_第4页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祖国土教案苏教版必修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高中语文祖国土教案苏教版必修3知识研究一、讨论题目这两首外国诗歌都表达了深挚的爱国情怀,但表现手法不同,请结合已有的知识,联系原诗加以分析。二、讨论指导讨论方式:1.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前应对全诗有充分的了解。2.明确组长和记录员的职责,注意讨论效率。讨论思路:1.这是两首外国诗歌,但思想内容与上一课讲的三首中国诗相同,都洋溢着浓浓的爱国之情。《我愿意平平常常地死去》一诗语调冲淡平和地诉说自己为祖国的献身,如同一枚落叶一般平静,并表达了对出卖祖国的叛徒的无情鞭挞。《祖国土》一诗则把祖国土地写得看似平常却最重要,我们躺在她的怀里撒娇,和她朝夕相

2、伴,同甘共苦,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土地”。2.风格各异,异曲同工。《我愿意平平常常地死去》一诗采用对比的手法,把爱国者和叛徒的命运作了公正的判决。叛徒将永远生活在后人唾骂和痛斥的阴暗角落里,不见阳光,爱国者将流芳百世,尽管平常死去,却永远光耀千秋。《祖国土》一诗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一开始极写这土地的不重要,为下文的张扬埋下伏笔。如同儿女在母亲怀里,我们从不客套,从不道谢,甚至也从不郑重地记在心里,但是历尽艰辛、得到爱抚时,我们才发现,这片自由、美丽的土地对自己而言是世上最珍贵的东西。3.拓展延伸,同类比较。欲扬先抑的手法可与杨朔的散文《荔枝蜜》进行比较,对比的手

3、法可与艾青的《大堰河》进行比较。中外诗歌比较:中国的三首诗(《发现》《北方》《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大多从正面直接进行叙述抒情,思路较为传统单一;外国的两首诗歌(《我愿意平平常常地死去》《祖国土》),大多比较灵活地从多个角度进行想象,化平淡为神奇。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知识运用一、学海拾贝1.诗歌分类(1)(2)按表达方式(3)按有无格律(4)按来源2.赏析新诗的要求(1)品读节奏:诗歌激越的感情往往借助和谐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体现出来。反复诵读,认真品味,往往能很快进入诗境。(2)领悟意境:通过诗中具体可感的意象,体会作者蕴于文中的情感,从而把握作家

4、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融合的那种境界。(3)提炼主题:领悟意境之后,再联系作者的心情与背景的关系,了解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搜索与主题有关的诗句,提炼主题,才算真正读懂了诗歌。二、新题导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金黄的稻束郑 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

5、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解析:D项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说为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是不恰当的。理由有二:一是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D项

6、也不例外,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二是即使把它理解为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勉强可通过,它也只是一种不太可能的可能性而已,不能把它表述为“实际上就是”的肯定语气。答案:D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的

7、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解析:D项的内容是完全错误的。“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的主体只能是“你们”,即“稻束”。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动的母亲,但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只能是母亲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答案:D知识拓展一、方法点拨从品味语言入手理解情感,从诗境入手把握技巧,在不断拓展阅读内容的基础上,学会比较鉴赏。二、赏析要点1.怎样理解马蒂诗中“我愿意平平常常地死去”?明确:作者在诗中没写

8、生前的贡献,但从对叛徒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