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541129
大小:47.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1-14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 (I)》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I)注意事项:⒈答第一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第Ⅱ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每小题1分,共计40分﹚1、“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则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这表明西周嫡长子继承制
2、的目的是()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君主专制C.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2、下表反映的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对其解读正确的是()等级乐队乐舞王四面八佾诸侯三面(缺北面)六佾卿大夫二面(缺北和东)四佾士一面(只有南面)二佾A.反映了分封制度与宗法体制互为表里 B.以礼乐形式规范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C.说明周王重视宫廷乐舞的差别化管理 D.通过礼乐等级形成了权力的高度集中3、西周时期某诸侯国君有子四人,依年龄从大到小分别是甲、乙、丙、丁,其中
3、甲、丁是庶子,乙、丙是嫡子,应该继承诸侯之位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4、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A.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C.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D.通过刺史
4、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5、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据此可知分封制中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 )A.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 B.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展 C.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 D.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 6、《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
5、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出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7、罗马帝国皇帝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许多法学家纷纷前来献策。下列四人的主张不可能被采纳的是()A.甲建议政府保护一切自由民的财产不受侵犯B.乙倡导自由民平等、法律公正C.丙主张废除原法中基于身份等级的不平等D.丁提出增加处理经济纠纷的条款8、恩格斯说:“如果认为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民和奴隶、
6、公民和被保护民、罗马的公民和罗马的臣民(指广义而言),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么这在古代人看来必定是发了疯。”这段材料最能说明:()A.两国努力追求各阶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两国在政治文明实践中相互借鉴成功经验C.两国的社会结构及治国思想是完全一致的D.两国是以维护奴隶主阶级专政为本质目的9、古罗马法学家的学说是构成罗马法律制度的基石之一,法学家以他们的学术权威和皇帝所授予的解答问题的权利,通过讨论问题,对可能的方案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提出准确解决方案。这反映出古罗马()A.法律创制的过程蕴含理性精神B.立法机构主要由法
7、学家构成C.贵族垄断立法并随意曲解法律D.学者享有等同法官的司法权10、《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A.重视证据B.主张重罪轻罚C.纵容犯罪D.维护贵族利益11、在学习《十二铜表法》时,甲、乙两个同学展开了争论:甲说:“《十二铜表法》仍然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利益,所以它不是平民斗争的胜利!”乙说:“《十二铜表法》是维护平民利益的,因为它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你认为他们的观点()A.甲正确B.乙正确C.甲乙都正确
8、D.甲乙都不正确12、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材料表明()A.科举制打破了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B.科举制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C.科举制促进了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D.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