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3.9劝学课后演练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高中语文3.9劝学课后演练新人教版必修3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蓼蓝(liǎo) 靛青(diàn)跂望(zhì)驽马十驾(nú)B.鳝鱼(shàn)舟楫(jí)锲而不舍(qiè)木直中绳(zhòng)C.须臾(yú)跬步(guǐ)骐骥(jì)以为轮(róu)D.槁暴(pù)省亲(shěng)蟹螯(áo)金石可镂(lòu)解析:A项,“跂”应读“qǐ”;C项,“跬”应读“kuǐ”;D项,“省”应读“xǐng”。答案:B2.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就砺则利利
2、:锋利。B.君子生非异也生:本性。C.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雕刻。D.用心一也一:一致。解析:D项“一”的意思是“专一,集中”。答案:D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金就砺则利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①青,取之于蓝②而青于蓝C.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①蚓无爪牙之利②筋骨之强解析:A项“则”,连词,那么。B项“于”,介词,①表对象;②表比较。C项“者”,都是代词,指这样的人。D项“之”,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答案:B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②吾尝跂而望矣 ③臂
3、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④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⑤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⑥水为之,而寒于水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⑧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⑨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⑩蟹六跪而二螯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⑩/⑨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⑩/⑨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解析:①②连词,表修饰;③④⑤⑥连词,表转折;⑦连词,表递进;⑧⑩连词,表并列;⑨连词,表承接。答案:B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9题。人之性恶,其善者伪①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
4、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②亡焉。然则从③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故枸木必将待隐木栝④蒸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
5、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孟子曰:“今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荀子·性恶》)注:①伪:通“为”,人为努力。②文理:礼法。③从:通“纵”,纵容。④隐木栝: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
6、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而有疾恶焉 疾:嫉妒。B.合于犯分乱理分:等级名分。C.是以为之起礼义起:启发。D.凡性者,天之就也就:造就。解析:C项,起:设置,创立。答案:C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B.C.D.解析:B项,者:助词,用在句中表提顿语气。A项,于:介词,“到”/介词,“从”。C项,然:指示代词,“这样”/“正确的”“对的”。D项,以:介词,因为/连词,用来。答案:B7.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荀子对“人性恶”的看法的一组是( )①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 ②顺是,故淫乱生而礼
7、义文理亡焉 ③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 ④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 ⑤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 ⑥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解析:①②④都是直接表现荀子“人性恶”这一观点的。③用比方表现荀子的观点,属于间接表现;⑤此句主语是“古者圣王”而非荀子;⑥这是荀子阐释人性是天生的道理,人的本性如同眼睛生来就能够看到东西、耳朵生来就能够听见声音一样。答案:B8.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荀子认为人缺少谦让、诚信、礼法,是因为人好利、有嫉恨、好声色。B.荀子依据古圣王所为认为,只有师法
8、教化、礼义引导才能使人远离恶。C.荀子用驳论的方式,从“性伪之分”入手,否定孟子“性善”的观点。D.荀子论人性与《劝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