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化学总复习专题10氮及其化合物习思用练习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氮及其化合物考点1氮气及氮氧化物1.[2018北京顺义区高三第二次统考]氮元素在海洋中的循环是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和关键。海洋中无机氮的循环过程可用下图表示。下列关于海洋氮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A.海洋中的氮循环起始于氮的氧化B.海洋中的氮循环属于固氮作用的是③C.海洋中的反硝化作用一定有氧气的参与D.向海洋中排放含NO3-的废水会影响海洋中NH4+的含量2.[2015北京理综,8,6分]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氮循环(如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氮元素均被氧化B.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C.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相互转化D.碳、氢、氧三种元
2、素也参与了氮循环3.下列关于氮及其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所有的铵盐都能与烧碱共热生成氨气B.浓硝酸不论与铜反应还是与碳反应,均体现其酸性和强氧化性C.一氧化氮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比一氧化碳还强,更容易造成人体缺氧D.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充满NO2和O2混合气体(NO2和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的集气瓶中,木条复燃,说明NO2支持燃烧4.下列实验过程中,始终无明显现象的是( )A.将NO2通入FeSO4溶液中B.将CO2通入CaCl2溶液中C.将NH3通入AlCl3溶液中D.将SO2通入Ba(NO3)2溶液中5.如图所示,将相同条件下的
3、m体积NO和n体积O2同时通入倒立于水槽中且盛满水的试管内,充分反应后,试管内残留m2体积的气体,该气体与空气接触后立即变为红棕色。则m与n的比值为()A.3∶2 B.2∶3 C.8∶3 D.3∶86.NO曾因污染空气而臭名昭著,但随着其“扩张血管和增强记忆力”等功能的发现,现在NO分子成为当前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明星分子”。请回答下列问题:(1)NO的危害在于本身有毒性,且很不稳定,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为NO2造成二次污染,其造成的二次污染主要有 (填字母)。 a.形成光化学烟雾b.参与酸雨的形成c.与人体内血红蛋白结合d.当它转化为N2
4、后使空气中O2含量降低(2)在含有Cu+的酶的活化中心,亚硝酸根离子(NO2-)可转化为NO,写出Cu+和NO2-在酸性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反应中NO2-表现出 性。 (3)一定条件下NO可转化为N2O和另一种红棕色气体,反应的方程式为 ,在同温同体积条件下,完全转化时容器内压强与转化前容器内压强之比为 。 (4)将0.05molNO、0.03molO2的混合气体以适当的速率缓慢通入盛有100mL水的集气瓶中,最终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假设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 考
5、点2氨和铵盐7.[2018福建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期末联考]NH3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H4Cl和NaHCO3都是常用的化肥B.NH4Cl、HNO3和Na2CO3受热时都易分解C.NH3和NO2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D.图中所涉及的O2都要用纯氧8.[2015四川理综,9,13分](NH4)2SO4是常用的化肥和化工原料,受热易分解。某兴趣小组拟探究其分解产物。【查阅资料】(NH4)2SO4在260℃和400℃时分解产物不同。【实验探究】该小组拟选用下图所
6、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和加热装置略)。实验1:连接装置A-B-C-D,检查气密性,按图示加入试剂(装置B盛0.5000mol/L盐酸70.00mL)。通入N2排尽空气后,于260℃加热装置A一段时间,停止加热,冷却,停止通入N2。品红溶液不褪色。取下装置B,加入指示剂,用0.2000mol/LNaOH溶液滴定剩余盐酸,终点时消耗NaOH溶液25.00mL。经检验滴定后的溶液中无SO42-。(1)仪器X的名称是。(2)滴定前,下列操作的正确顺序是(填字母编号)。a.盛装0.2000mol/LNaOH溶液b.用0.2000mol/LNaOH溶液润洗c.
7、读数、记录d.查漏、清洗e.排尽滴定管尖嘴的气泡并调整液面(3)装置B内溶液吸收气体的物质的量是mol。实验2:连接装置A-D-B,检查气密性,按图示重新加入试剂。通入N2排尽空气后,于400℃加热装置A至(NH4)2SO4完全分解无残留物,停止加热,冷却,停止通入N2。观察到装置A、D之间的导气管内有少量白色固体。经检验,该白色固体和装置D内溶液中有SO32-,无SO42-。进一步研究发现,气体产物中无氮氧化物。(4)检验装置D内溶液中有SO32-,无SO42-的实验操作和现象是。(5)装置B内溶液吸收的气体是。(6)(NH4)2SO4在400
8、℃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考点3硝酸9.[2017湖北十堰三模]将一定量铁粉和铜粉混合均匀后分为四等份,分别加入同浓度的稀硝酸,充分反应,在